沒有可能。
白起能被稱為“戰神”在於君王信任,國家綜合實力遠高於其他國家,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項作為基礎,白起的軍隊必然難以百戰百勝。
無奈的是,白起臨終前,秦國綜合國力大不如前,白起還和自己的老上級秦昭襄王關係不太妙。
關於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爆發後,秦國派出白起、趙國派出廉頗,兩軍在長平互相對峙一段,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效。
這時候,趙孝成王有些坐不住,立即讓人催廉頗決戰,廉頗因打了敗仗,認為自己軍隊現在出戰,必然不是秦軍對手,為此他抵住了趙孝成王堅持自己的建議。
趙孝王對廉頗打敗仗有些不滿,有換帥打算,這時候,秦國宰相范雎派人來秦國實行反間計,告訴趙人自己最害怕趙括,希望能以他為帥。
趙孝成王居然信以為真,頂住所有壓力,讓趙括替換廉頗擔任前敵主帥,趙括這傢伙只會紙上談兵,論實戰經驗壓根不是白起對手,白起這傢伙略施小計讓趙括嚐到一些甜頭,趙括自認而然進入包圍圈,很快白起讓人斷了他糧道,讓軍隊裡外三層圍了起來。
趙括髮現情況不對,決定率軍突圍,白起直接將他射死,趙軍主帥死後,大軍立即投降,白起則說,趙軍士兵反覆,決定將他們全部坑殺,僅留年齡較小的240人返回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本來,秦昭襄王不想殺這麼多年,這樣做會引起天怒,可他一想到秦國軍功制度,認為這戰打得也艱難,雙方死亡差不多,秦國士兵撈不到任何好處,沒有好處有可能引起內部不穩,為此他想殺這些戰俘,可他又不好充當這個壞人。
於是,白起當仁不讓的當起這個壞人,秦軍很快就實行了令人震驚的坑殺趙國戰俘四十五萬。
白起和秦昭襄王起矛盾的原因:
長平之戰後,白起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擊敗趙國,讓他成為一個二三流小國,白起的建議一旦實行,趙國有可能徹底淪為二三流小國,只可惜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
趙國在得知白起攻打邯鄲計劃後,立即派人攜帶重金收買秦國宰相范雎,為的就是讓范雎告知秦王割地求和,另外就是挑撥白起和范雎的關係。
范雎這小子內心有些不爽,他覺得如果白起將趙國打殘,到時候這傢伙的威望絕望超過自己,那自己還在秦國混個球。
一番考慮後,范雎答應了趙國使者建議。因此,他立即進入秦王宮跟秦昭襄王彙報,趙國願意割地求和,這場戰爭可以結束了,同時要求秦昭襄王把白起召回來,免得這傢伙過度興奮,一下把趙國打殘。
秦昭襄王思慮再三,覺得跟趙國打了有一段時間,每天軍糧消耗量驚人,在打下自己還堅持多久還不懂,同時也擔心等下其他幾國支援趙國,自己到嘴的肥肉不就沒了。於是,他決定採納范雎建議,拿出幾座趙國城池,彌補自身損失。
白起在前線整頓備戰,就等秦昭襄王下出總攻令自己就可以在幾天內拿下邯鄲,很快,秦王的命令終於傳到白起軍營,可他等到的並不是總攻令,而是要求他立即撤軍,白起瞬間懵逼,可他也沒辦法,只能帶領大軍撤退。
白起和秦昭襄王矛盾徹底爆發:
白起回到咸陽後,經過多番打聽,才知道這一切主謀是范雎,是他勸秦王退兵,讓他沒機會立下這千古大功。
這時候,白起已經對秦昭襄王有些不滿,認為這次機會一旦喪失,將來想在給趙國致命一擊已經沒有機會,因為其內心變化,最終導致白起之死。
此後,趙國並沒有如約割地,秦國為此很生氣,決定派白起率軍出征,白起以身體不適,拒絕出征。
秦昭襄王不以為然,直接讓王凌領軍出征,本以為是一場順利萬分戰役,哪知疲弱趙國爆發驚人力量,直接將秦國擊敗於邯鄲城下,秦昭襄王得知情況,著急萬分讓人情白起出山。
這次,白起本該率軍出征,可他依舊拒絕秦昭襄王命令,自己剛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軍,趙人對自己怨恨萬分,一旦自己率軍伐趙有可能會引起趙人拼死抵抗。另外,認為趙軍已經做好一切準備,這時候出征有可能會讓秦軍陷入不利地步,同時要求秦軍休養生息,等到良機再進攻趙國。
秦昭襄王得知白起所說後,內心有些不悅,認為白起沒有為自己考慮,讓他有些不爽。
為何會有這種情況,當初秦昭襄王放趙國一條命,本以為可以獲得一些城池,哪知趙王不守信用,讓他成為諸侯國笑話,為此他必須逃回面子,白起這傢伙居然不願為自己解憂,這讓秦昭襄王有理由相信,白起有二心,有可能會做出一切對自己不利事情。
我們知道,秦昭襄王作為一國之君,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白起作為臣子給自己解憂理所當然,可他這時候,居然不願出來,自然會引起秦昭襄王不滿,認為白起不再受自己掌控,處理掉不聽話白起也是理所當然。
秦軍潰敗導致秦昭襄王決定處理白起:
白起雖沒有出征,不代表秦軍沒有其他將領,王齕成為他的代替者,秦昭襄王希望他能打個大勝仗,保全自己面子。
無奈,王齕面對趙軍已做好萬全準備,任他如何努力也沒有取得很好效果,再加上楚、魏兩軍也是不好惹得主,隨時有可能抄了自己後路,整體戰局確實有些不利。
信陵君:魏無忌見有利可圖,立即率領魏軍加入戰場,楚國春申君黃歇也帶領大軍前來參戰,趙軍見援軍來臨,士氣增加不少,秦軍兩面收地,有些難受,只能率軍突圍,由於趙軍剛經歷長平對秦軍怨恨異常,秦軍打得很艱難,王齕經過一番波折後,率殘部返回秦國境內。
王齕慘敗後,秦昭襄王對白起怨恨異常,生了想殺的心,但轉眼一想,白起是難得將才,這時候殺他不利國家,為此他又讓人請白起出山,可白起依舊不願意出山,反而還指責秦昭襄王不聽自己勸告。
白起的話讓秦昭襄王瞬間起了殺心,認為我給你面子你不要,那就不要說我不念君臣之情,可他並沒有馬上處理白起,畢竟現在有更緊急的事情。
王齕戰敗後,各國聯軍尾隨其後,秦軍無力抵抗,邊戰邊撤,局勢艱難萬分,秦昭襄王必須保住國家後在考慮對付白起。
本來,秦昭襄王想組織一場反擊,讓自己軍隊獲得更好士氣,奈何各國勢大,自己軍隊士氣低落,難以組織有效反擊,這讓秦昭襄王有些憂慮。好在,各國內部發生矛盾,互相攻殺,最終相繼撤軍,秦國躲過一劫。
這件事情結束後,秦昭襄王決定好好跟白起算總賬,畢竟這傢伙不厚道,不為自己分憂,反而導致秦國遭遇如此敗局,這樣大臣不殺我內心難以平復。
為此,秦昭襄王派人賜死白起,白起則欣賞接受命運安排,這一戰,秦國損失慘重,等了好多年緩過神來,單從這點看,就算秦國不處死白起,也難以提前統一全國。
綜合所述:
白起作為秦軍大將,不為王上分憂,反而居功自傲,換誰都無法忍受,殺他是遲早的事情,畢竟你就算多厲害,可你的一切都是王上所給,必然要為王上分憂,而不是以自己心情做事情。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