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西周末年,周幽王身死驪山之下,西周由此滅亡。隨後,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同時開啟了春秋時代。
春秋初年,本來有三個受益者,他們分別是秦國、晉國和鄭國。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冊封為諸侯,並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地盤;晉文侯和鄭武公則因為護衛王室有功,被周平王重用,其中鄭武公更是被周平王封為卿士。
按理來說,這三個國家在周平王東遷一事上獲得了最大的利益,本應該迅速崛起。但是實際上最後崛起的國家卻只有鄭國一個。
秦國因為剛剛立國,且國家周圍遍佈戎狄,所以此時的秦國連自保都尚且困難,更別說崛起了。而晉國地理位置不錯,本應該藉此機會迅速崛起的。誰曾想晉國在晉文侯死後就陷入了內亂,史稱“曲沃代翼”。因此,晉國的崛起也被耽擱了下來。
只有鄭國在鄭莊公的英明領導之下,消化了這次的利益果實,並逐漸成長為春秋初期的唯一霸主,後世將鄭莊公稱之為“春秋小霸”。不過,鄭國的霸業也僅限於此了。在鄭莊公死後,鄭莊公的後代終究是沒有繼承鄭莊公的遺志,鄭國也迅速地衰弱了下去,直到戰國時期被韓國所滅。
那麼,鄭國在鄭莊公時期,再不濟也是一個國力雄厚的諸侯國,為什麼在鄭莊公死後,鄭國就迅速地衰弱了下去,以至於在春秋中後期,鄭國都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呢?
鄭莊公在位時期,鄭莊公就為鄭國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一、共叔段之亂,消耗了鄭國的國力
西周宗法制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諸侯王的爵位,由嫡長子繼承,這個嫡長子就是大宗,而那些無法獲得諸侯王爵位,只好接受分封的嫡長子的兄弟們,則被稱為小宗。
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內曾經爆發過一次很嚴重的內亂事件,史稱“共叔段之亂”。這次內亂的起因和晉國的“曲沃代翼”內亂的起因是一樣,都是因為小宗的封地太大,從而使得小宗的實力逐漸提高,最後威脅到了大宗的統治。
這兩起小宗篡位事件,其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鄭莊公最後消滅了試圖篡位的小宗,保住了自己的大宗地位。而晉國的大宗則因為打不過小宗,最終被取而代之。
然而篡位事件無論成功與否,其終歸是屬於內耗。哪怕鄭莊公最後成功地消滅了篡位的小宗,這其中所損耗的資源也是屬於鄭國的。
二、鄭莊公四處征伐,消耗了鄭國的國力
鄭莊公在位期間,曾經多次攻打周邊的國家。這在宣揚了鄭國強大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消耗了鄭國的國力。這些戰役包括:
鄭莊公攻打衛國。鄭莊公二十二年,共叔段之亂以後,共叔段之子公孫滑逃往衛國,鄭莊公便藉此機會攻打衛國。後來,鄭莊公為了報復“東門之圍”,再次出兵攻打衛國。
鄭莊公攻打宋國。鄭莊公三十年,鄭莊公以宋殤公對周天子不恭敬為由,發兵攻打宋國。鄭莊公三十一年,鄭莊公又和齊僖公、魯國羽父攻打宋國。
鄭莊公攻打許國。鄭莊公三十二年,鄭莊公和魯隱公、齊僖公一起攻打許國。
鄭莊公攻打周王室。隨著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周桓王害怕周王室成為鄭莊公的傀儡,於是爆發了繻葛之戰。在這次戰役中,鄭莊公擊敗了周王室的聯軍,還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可以看見,鄭莊公在位期間,曾經多次攻打周邊的國家,其次數之多,頻率之高,在春秋初期是十分罕見的。春秋初期,各國的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牛耕技術和冶鐵技術尚處於萌芽階段,這意味著這個時期戰爭對於各國國力的損耗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遠遠不及戰國時期的原因。而鄭莊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連年征戰,打下了鄭莊公的“春秋小霸”之名。
由此可見,鄭莊公的這些行為對於鄭國的國力損耗有多麼嚴重。
另一方面,春秋初期,雖然周王室的權威已經不足以號令那些實力強大的國家,但是這終歸是剛剛開始的,也就是說此時周王室的影響力還是有一些的。否則,鄭莊公也無法藉助周天子的號令攻打他國。
然而,繻葛之戰,鄭莊公直接扯下了周王室的遮羞布,這不僅使得周王室顏面無存,更是讓鄭莊公再也無法藉助周天子的命令號令群雄了。因為鄭莊公本身就是那個不尊王命之人。
鄭莊公死後,鄭國國內諸公子為了君位爭鬥不休,加速了鄭國的衰弱
時祭仲與俱,勸使取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記·鄭世家》
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固然是強大的,然而在他死後,鄭國馬上就陷入了內亂之中。內亂的原因包括:
一、鄭昭公和鄭厲公之間關於君位的爭奪,使得鄭國無暇發展,漸漸衰弱
當時鄭國太子忽的母親只是小國出身,背景很小,而公子突的母親則是宋國之人,有著很大的背景。因此,在太子忽(鄭昭公)即位以後,宋國之人為了替公子突謀求君位,就逼迫當時鄭國的權臣祭仲,改立公子突為君,是為鄭厲公。
鄭厲公上位以後,因不滿權臣祭仲,於是萌生了殺死他的心思,最後此事敗露,祭仲再次廢鄭厲公,迎鄭昭公即位。
然而,此事並沒有結束,鄭厲公被廢以後,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依靠著母國(宋國)贈與的兵力,在櫟這個地方據守了下來。而櫟這個地方,乃是鄭國的大封地。鄭厲公這樣的行為,已經算是將鄭國分裂了。
二、鄭國權臣不斷的把持朝政,弒君廢君,使得鄭國無暇發展,漸漸衰弱
在鄭國維持多時的君位爭奪戰中,有兩個人物十分關鍵,那就是權臣祭仲和權臣高渠彌。
權臣祭仲自不必多說,鄭昭公和鄭厲公多次的廢和立,都和此人有關,足可見此人在鄭國國內的權勢有多麼的重。不過,祭仲雖然在鄭國權傾朝野,但是他也只敢廢立君位。
而權臣高渠彌,則是公然弒君。
鄭昭公和高渠彌的恩怨早在鄭莊公在位時期就已經產生。鄭莊公認為高渠彌是個人才,想要將其拜為上卿,但是鄭昭公討厭他,於是便勸諫鄭莊公不要分封他。但是鄭莊公沒有聽從鄭昭公的意見,還是將高渠彌封為了上卿。於是,這兩人的恩怨就此產生。
及昭公即位,懼其殺己,冬十月辛卯,渠彌與昭公出獵,射殺昭公於野。祭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為君,是為子亹也,無諡號。——《史記·鄭世家》
高渠彌害怕鄭昭公回過神以後, 對自己痛下殺手,於是便提早一步,在鄭昭公外出打獵的時候,殺死了鄭昭公。與此同時,鄭昭公死後,祭仲的反應也很令人尋味。“祭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這句話說明祭仲很可能對於高渠彌的行為一清二楚,只是他沒有阻止罷了。
由此可見,鄭國國內不僅權臣勢力龐大,而且還不止一家,高渠彌和祭仲很可能是互相對立的存在(一個立一個殺),這些足以證明鄭國的內部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鄭國內亂之時,各國都在相繼崛起
鄭莊公能在春秋初期迅速崛起,這其中固然有鄭莊公雄才大略的緣故,但是更多的還是因為鄭莊公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對手。比如晉國,當時還處於“曲沃代翼”的內亂之中,無暇他顧,而秦、楚兩國則尚處於剛剛創業的階段,無力爭霸。唯一有能力爭霸的齊國,和鄭國則是穩固的同盟關係,且兩國之間還有魯、宋等國,沒有什麼利益衝突。
眼下的情形卻正好相反,當鄭國正處於內亂之時,其他各國卻紛紛開始了爭霸之路。從地圖上看,阻礙鄭國發展,甚至導致其衰弱的國家有兩個,分別是晉國和楚國。
一、晉國
春秋初期,晉國因為內亂的緣故,一直無暇發展,以至於鄭國都沒有遭到什麼強有力的威脅。然而隨著“曲沃代翼”的逐漸落幕,晉國的內亂逐漸結束,晉獻公上臺以後,改革軍制,擴充軍隊為兩軍,晉獻公統率上軍,太子申生統率下軍,由此軍事力量大增。
隨後,有著強力軍隊做後援的晉獻公又相繼消滅虢、虞、霍等國,極大的開拓了晉國的疆域,為之後的晉文公爭霸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二、楚國
楚國和秦國一樣,一開始分封的位置並不好,楚國也被當時的中原諸國稱之為“南蠻”,實力弱小。但是由於楚國長期遠離中原文化,因此使得楚國的君王對於西周的各項制度並不是十分尊重。比如在西周周夷王時期,當時的楚君就已經輕視周王室,僭越稱王了。雖說後來楚王為了儲存實力,又去除了王號,但是也足以說明楚國的不尊禮法。
隨著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禮樂開始崩壞,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利益開始互相征伐。楚國君王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他們乘著中原各國互相征伐之際,開始朝著中原挺進。楚武王和楚文王時期,楚國相繼消滅了一些小國,實力大增。《史記·楚世家》記載:“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齊桓公可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史記中將齊桓公和當時的楚國相提並論,足以證明當時楚國的強大。
楚國和晉國崛起的時機,恰恰是鄭莊公霸業消散,陷入內亂之際。此消彼長之下,鄭國的衰弱也是意料之中的。
結束語
其實縱觀鄭國、晉國和楚國崛起的路線,不難看出:鄭莊公的霸業只是將名聲打出去了,但是鄭國並沒有獲得實際的利益,因為鄭國的國土並沒有藉此增大。而晉國和楚國的霸業,都是以開疆擴土為核心的。
歸根結底,是因為鄭莊公雖然憑藉著周王室的名號達到了稱霸的目的,但是其骨子裡還是無法擺脫周禮的桎梏。而在鄭莊公打敗周王室以後,也在無形中為其他諸侯打破了這層桎梏,所以他們才能無所顧忌的吞併小國,開疆擴土。所以說鄭莊公的霸業“成也周王室,敗也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