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在張居正等人的輔佐下曾開創“萬曆中興”,原本有機會留給後世繁華江山的他,因為後半生的懶政而被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明神宗懶政對國事不上心,死後還讓他的兒子和孫子背了國運頹廢的黑鍋。也有人說明神宗是因為對明朝日漸腐朽的封建體系失望又回天乏術,才讓自己的後半生荒廢在了後宮裡。
為何身為一國之主卻無心朝政呢?千人千面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究竟是“昏君”還是應當千古流芳的“明君”?
或許看清了當時的明朝局勢才能看清他的真面目。
明神宗10歲登基、15歲大婚。當時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不過有張居正的嚴格管教,年少的朱翊鈞不敢忤逆老師的教誨。
一日他在宮中與幾個小宮女一起嬉戲,張居正知道後大發雷霆將此事上報給了太后知曉,差點讓他的皇位都被廢了。此後朱翊鈞做事謹遵張居正的教導,不敢再肆意妄為。
但,當張居正去世之後,朱翊鈞沒了拘束立刻就荒淫無度了。
朱翊鈞自幼便喜歡縱酒淫樂,還喜歡在酒後臨幸宮女。他自己宮裡和太后宮裡的許多宮女都被他臨幸過。就這樣皇帝納了許多的嬪妃,往後每年給她們的脂粉費就高達120萬兩。
此前明朝的後宮脂粉費常年在40萬兩左右,可在萬曆年間一下子激增到120萬兩。由此可見明神宗的縱慾過度給國庫形成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後來廢了上朝的儀式之後,更是常常流連於後宮之中。
萬曆十七年元旦節,明神宗沒有像往年那樣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且此後他再也沒有接受過百官的朝賀,不再上朝堂與百官議事。有些官員的位子空缺許久,官員請求皇帝選取合適的官員填補空缺,然而這類奏摺總是會被明神宗一拖再拖,最終通通寫上“不報”批覆奏摺。
這導致朝中的官員不夠用,朝中重臣的位子沒有人掌控,導致一些重大決策少了掌舵人,使得權力執行機制漸漸土崩瓦解。
對於自己長子朱常洛,明神宗也是從不關心,因為他打心底裡不喜歡這個兒子。
所以,在百官上奏請皇帝設立太子時,明神宗以諸多借口百般推辭這事。最後實在別無他法,才萬般不情願地設立朱常洛為太子。然而在太子到了應該出閣讀書的年紀時,明神宗又開始故意拖延此事。
在上報的奏摺上通通寫上“不報”二字。可見明神宗並不喜歡他人干涉自己的喜好,哪怕皇帝的每一件家事都屬於國事也不願讓臣子插手。這一習慣或許和朱翊鈞身為皇帝,可在早年間受到嚴格的教導導致自己失去了很多自由有關係。
朱翊鈞早年勤勉刻苦離不開一個人的教誨,那就是朝中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內閣是明朝的行政中樞,在朱翊鈞登基後張居正找到機會扳倒了自己的對手順利當上了內閣的第一人。
朝堂上沒了阻礙的張居正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了。他不但對少年朱翊鈞的功課非常上心,自己親自教授歷史、書法等內容。還盡心盡力地協助皇帝批改奏摺,可以說是當時朝廷的頂樑柱。
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也大大的提升了課稅的行政和經濟效率,對當時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張居正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對朝廷做出的貢獻使得明神宗對他由衷的敬仰和信任。這導致不滿張居正權傾朝野的其他的利益集團紛紛上奏揭露其種種罪行時,朱翊鈞無論如何也不願相信這些罪狀。
但是當滿朝官員反對的聲音像洪水一樣壓向他時,他終於不得不面對現實,看清楚張居正的在朝勢力的確過於龐大了,因此開始有意地牽制張居正的勢力,在其死後也抄了張居正的家,將他的弟弟和兒子發配到了邊遠地區。
朝堂上沒有了張居正一手遮天,彼時登基已有近十年的明神宗應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掌控朝局了。可他非但沒有勵精圖治,反倒是縱慾過度、一味地怠政懶政,使得當時的明朝權力制度出現了諸多問題,為之後的衰弱埋下了隱患。
張居正的離世非但沒能讓明神宗奪回朝堂的主導權,反倒因為自己一直以來的恩師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崩塌的緣故,愈發灰心喪氣將自己離朝堂越推越遠。不過這並非說明明神宗此後便不上心國事了。
實際上,上朝的儀式紛繁複雜不但皇帝累文武百官也累。沒了這個儀式的束縛,皇帝反倒可以和百官“開小會”,行政效率提高了不少。
另外明朝的官員常常為了爭名奪利,爭奪向皇帝直接諫言的機會。他們故意抨擊明神宗的一些作為,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忠心和節氣。
在早期張居正嚴格教導的影響下,明神宗的性格也變得溫和內斂,雖然自己不堪其擾但他無法像先帝們那樣直接斬殺諫言的臣子。
諍諫的官員們故意放大明神宗的失誤,讓他對政事漸漸失去了興趣和信心,不願意回應這些故意刁難他的政事,助長了他的怠政懶政。
明朝沽名釣譽的官場作風,始終步步緊逼著性情溫和的朱翊鈞,他不願意使用暴力抗爭,索性就以退為進。讓自己離這些無謂的、官場的血雨腥風遠一些。
只是他並非對所有事都不上心,把自己從朝堂關進御書房的朱翊鈞對關乎國脈的軍事和財政大事始終非常上心。
明神宗雖然20多年從未上朝,可是在軍事方面還是頗有手腕的。
1592年2月,原為寧夏副總兵的蒙古人哱拜發兵叛亂,後又得到援兵支援一度令朝廷震動。同年九月份,明朝的部隊先擊潰叛黨的援軍,後又重重包圍哱拜的部隊使其彈盡糧絕,最終成功平定叛亂。
1598年,潘州的宣慰司使發兵叛亂,明神宗派遣李化龍等人平定叛亂最終大獲全勝。此外,明軍還曾兩次援助朝鮮,攻退日軍。這三次戰役被稱為“萬曆三大徵”,可以看出當時的明軍實力還是非常強盛的。
明神宗雖然一副對朝中其他事不聞不問的模樣,但是對軍事和財政方面卻格外上心。軍事和財政向來是一國的命脈,明神宗對這兩個方面的掌控也使得明軍的實力強盛,能夠多次平定叛亂使得國土完整、社會安定。
由此可見,明神宗並非對任何事都不上心,他留給後世的也並非是頹廢的明朝。得益於他的軍事眼光,明朝才能保證自己的國土完整。
瞭解了當時的朝局之後再縱觀明神宗朱翊鈞的一生,可以知道他的一生是與文官等權利集團抗爭的一生。
年少時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壓迫下生活,身為國君但許多事卻自己做不了主。
待張居正去世之後,他並沒有迎來自由和解脫,而是掉入了另一個深淵——與滿朝的文官、權臣鬥爭一生。
既然是鬥爭就會有輸贏,在別人的掌控下成長起來的朱翊鈞,生性溫和內斂,沒有其先祖的狠辣的手段註定了在這場鬥爭裡成不了贏家。
對權臣、文官的明槍暗箭置若罔聞的消極處理,只是讓他的人生多了幾份悲劇色彩。後世對明神宗的“碌碌無為”痛心疾首,稱“大明亡於萬曆”,卻忽視了明神宗並非沒有奮鬥過,只是他的抗爭以失敗結束了,人們便只記住了他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