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考研降溫是一個大熱點。
2024年,研考報名人數為438萬,較2023年減少36萬人。
這是自2015年持續增長8以來的首次下跌,引發了人們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有網友認為,考研人數下跌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就業優勢不再,碩士落戶縣城已成常態;
二是入職後,加薪升職不比學歷拼能力,研究生一樣坐冷板凳;
三是疫情過後,留學升溫,考生“外流”。
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平湖一柱以為,考生“外流”畢竟是少數,前二者才是根本——
說一千,道一萬,考生務實是關鍵。
對大多數考生來說,考研並非是想做什麼研究,而是為了找工作、找更好的工作。
當考研上岸越來越難考,畢業後工作、待遇和本科生沒多大差別的時候,誰還願意去做勞神費又花錢卻難到討好處的傻事呢?
實事求是地說,研究生教育是一種高階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加上“研究”二字,是說這種教育不僅是繼本科之後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培養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研究能力,以便進入社會和工作崗位以後,藉助研究性思維,不但提高做好本職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更能從全域性的眼光對工作做好改進、改善、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促進全域性工作的高質量可持續展。
所以,報考研究生,平湖一柱以為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是要有高遠志向,這個志向不是以工作為目標,而是決心要在某一專業領域有所建樹;
第二是要有一定研究能力,本科段除了完成必須的學習任務外,對自己感興趣、欲發展的專業或領域有所“作為”——比如,瞭解未來自己想報考專業和現實社會的關聯,到相應單位進行調查研究,瞭解該專業的應用情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和程度上,掌握相應專業的應用能力,為以後研究方向的確立提供前提和條件等。
如果僅是為了提升學歷而考研,那這個研究生不考也罷!
不得不說,近年來研究生中,有相當部分是為考研而考研,並沒想做真正的研究,因此,將本科學習異化成高考備考,大學四年,“兩耳不問窗外事,只讀研考科目書”,初試成績高高,複試卻一問三不知,這樣的考研,實在是有違“研究生”的初心,這樣的考生,即便做了研究生,也是不會研究,不會實驗,不會寫論文,實驗資料不合格、通文通不過、難畢業,就只道怨導師,甚至以為導師安排的實驗、研究是在為導師打工,自己讀研成了打工仔,極個別者,甚至跳樓、輕生……所有這些,都是對考研目標不清、對研究生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還有考生為逃避就業而復讀,明明自己不具備“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卻非要考研,一戰、二戰、三戰、四戰,考不上研不罷休,還自詡為堅持和毅力……而豈不知,如此做法,不是勵志,而是不理智,現實的殘酷,不會像范進那樣,堅持到發白終能中舉……
中考升高中,升學率是50%左右,高考升入本科率是50%左右,研究生率20%左右,博士升率是10%左右……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仍不是普及性教育
因此,當下復讀16年非考本科並不明智、非清北不讀更不理智;同理,如果每個本科畢業生,把考研當成必修課並不“正常”,也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每個人都立下“碩士不成誓不休”目標,更不現實,復研“三戰”“N戰”仍苦苦堅持不放棄,不是有志氣,而是不理智、不明智……
毋庸置疑,考碩攻博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並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都能夠到,認清現實,正確評估自己,能考則考,不能考則順其自然,才是明智的選擇,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人生的幸福!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考研降溫並不意外,說明考生越來越現實,理智者越來越多!
當然,我們也不必杞人憂天,庸人自擾,擔心降溫持續下去,將來有一天高校研究生會生源不足,甚至有一天會沒有人再去考研,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