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法國大革命,把全世界的秩序被翻了個底朝天,給世界帶來激烈了的動盪。
1914年,拿破崙被第六次反法聯盟打敗,歐洲各國跑到維也納開會商討戰後秩序,沒想到拿破崙又悄悄回到巴黎,歐洲各國被迫組織起第七次反法聯盟,再把拿破崙打敗。
這個時候,作為戰敗國的法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命運無疑是任人宰割。但是當時法國的外交部長塔列朗,卻憑藉高超的外交技巧,讓法國在和會上重回歐洲列強行列。
這個經典的外交案例,深刻體現出政治高手是如何在國際博弈中獲得優勢的。或許對於現在中國企業出海遇到困局,有一些啟發。
拿破崙第一次被趕下臺的時候,波旁王朝復辟了,路易十八在反法聯盟的支援下登上王位。等拿破崙再次回到巴黎復辟的時候,路易十八又一次靠反法聯盟的支援恢復了王位。整個過程中路易十八顯得窩囊,在歐洲列強眼中也就沒什麼地位。
外交大臣塔列朗要在維也納和會上為法國爭取最大利益,怎麼辦?在維也納和會召開的時候,反法聯盟的軍隊還駐紮在法國的國土上,法國的命運根本自己沒法說了算。
第一個是普魯士,就是後來的德國。拿破崙時期,法國曾經把普魯士幾乎滅國,現在法國戰敗了,普魯士肯定想要狠狠地羞辱法國。
第二個是奧地利帝國。今天奧地利是個小國,當年可是歐洲頂級強國。
第三個是沙皇俄國。三年前拿破崙一把火把莫斯科都給燒了,莫斯科被燒掉這種恥辱,戰鬥民族豈會善罷甘休。
第四個是英國。拿破崙在征服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之後,搞了個大陸封鎖政策,要把整個歐洲大陸市場向英國徹底封閉,試圖困死英國。
這麼一群敵人都跟法國有仇,現在終於把法國徹底打垮了,自己的軍隊正在法國的領土上,好多人摩拳擦掌準備把法國給撕裂。但是,塔列朗最後不僅讓法國成功地活了下來,還保住了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的所有領土,而且還讓法國重新成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關鍵就在於塔列朗對於國際政治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
塔列朗知道各國在拿破崙戰爭之後都筋疲力盡,都在想著保住和平,於是他把握住了兩個原則。
第一,歐洲各國的勢力均衡,這是能夠大致保持和平的基礎,第二,要考慮人們對於正當秩序的想象。如果各方在這種想象上針鋒相對,就總會有人對現狀不滿,那麼和平也不容易成為可能。
塔列朗認為要讓法國成為歐洲打造勢力均衡時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還有法國要主動倡導一種能夠獲得最多人支援的正當秩序觀念。只要抓住這兩點,就能把對手帶進自己的節奏。
接下來,塔列朗看到各國之間彼此也是矛盾重重,這就有挑撥離間的機會。
先挑撥英國,英國最重視的一點是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英國才可以放手在海外搞事情。既然英國有這個訴求,就要讓英國明白,如果削弱法國,有可能會讓俄國過分強大,破壞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這樣就能把英國拉到自己一邊。
再看奧地利,奧地利關注的一些領土,與俄國、與普魯士分別都有衝突,單憑奧地利自己是難以與俄國、普魯士對抗的,需要法國的支援,這些關係也就相對容易挑撥。於是,法國就獲得了英國和奧地利兩國的支援,就算俄國和普魯士不願意,但是平衡已經被打破。
但這還遠遠不夠,塔列朗在國際秩序的精神層面又提出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正統性原則。
正統性原則,就是說要尊重正統君主家族的統治,因為正統君主家族都是傳統留下來的,人們對傳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其他任何顛覆傳統的主張,除了反傳統之外,人們難以達成新的共識,在國際道德觀上喪失掉了均衡,一定會帶來再一次的動盪。
所以,塔列朗這個正統性原則一提出來,就獲得了奧地利、沙俄和英國的支援,這三個國家不願意讓歐洲秩序再被革命力量所動搖。這樣一來,極力打擊法國的普魯士,最後也只能無奈同意了正統性原則。
既然大家都同意正統性原則,那麼法國的正統君主就是復辟回來的路易十八,各國都應該尊重路易十八的統治,這等於在尊重各國自己內部的傳統。
尊重法國的正統性,就不能把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的領土給剝奪走,否則就會讓路易十八統治正當性就會受到傷害,這反過來對各國的利益也是傷害,會讓它們在各自國內也遭遇革命力量的挑戰。
塔列朗就這樣以一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操作,讓法國完全保住了自己在大革命之前的幾乎所有疆域和人口,並且重新成為歐洲五強之一。
不過,光是塔列朗自己一個人也未必能夠成功,法國作為戰敗國,能發揮的作用也有限。
當時還有一位頂級外交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奧地利帝國的首相梅特涅。維也納和會所建立的國際體系,是在他的實際主導下完成的。梅特涅也一直在以類似於塔列朗的方式來思考歐洲的格局問題。
兩個人雖然立場不同,卻會有著某種合作關係,因為他們對於國際大局有著共同的理解與把握,知道在這種大格局下,其他國家不得不配合。
國際秩序是各個國家共同構成的一個體系,它約束著所有國家的選擇空間,對於這個體系內在邏輯的分析與把握,決定了具體的運作空間。
實際上,不僅僅在國際政治,這樣一種分析方法,同樣是適用在公司之間的競爭、公司內部的競爭,任何人為其中的博弈一方,都同樣需要有這種對於“道”和“術”的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