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戰爭:遼東200多里防線內撤,袁崇煥有多無奈?
天啟二年,在努爾哈赤強勢拿下廣寧之地後,明王朝的在遼西之地的疆土已經壓縮到了山海關之地。
努爾哈赤沒有因為戰線拉伸太長,物資缺乏沒有前去侵佔,明軍也不敢出關鞏固錦州一代的防線,一時間山海關之外的廣寧、錦州、寧遠之地成為了真空地帶。明軍退守山海關之後,邊境之地的蒙古騎兵趁機侵入了錦州一帶,廣寧、錦州兩地之間眾多城鎮掠奪一空,撤兵而返。
遼西局勢愈加的危急,朝廷下詔讓孫承宗任兵部尚書,王在晉為遼東經略,袁崇煥為山東按察使僉事。孫承宗入閣之後就針砭時弊,指出了遼西戰局接連潰敗的原因。
明王朝在遼東、遼西戰事上,可謂是兵不為兵,將不為將,官不為官。很多時候經略在制定作戰方案時屢屢受到文官監軍的掣肘,不僅如此遠離遼西之地的眾多朝臣也在千里之地指手畫腳。所以,很多時候遼東、遼西之地所謂的遼東經略並不能稱心如意的指揮一場戰役,相反因為多方勢力的插手,而使戰局變得愈加的複雜和多變。
為將無權、朝臣互攻是奔襲遼東、遼西之地眾多武將最為痛心疾首的問題。但是即便如此,眾多的遼東將士仍然對於大明王朝充滿了信心,他們仍然堅信自己能夠守住明王朝在遼東、遼西之地的一隅疆土。
可是也正是這遼東、遼西的一隅疆土成就了在關外興起的後金騎兵。
此時的的境況,對於大明王朝來說,固守關口,徐徐圖之是最為穩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