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作為中國第三任國家主席,人民軍隊的傑出將領,戎馬一生功績顯著
曾在全民抗日戰爭時期指揮軍隊連續作戰數日,擊退敵軍立下汗馬功勞,對配合之後的紅軍行動和推動西安事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李先念臨危受命擔任西路軍委員會委員一職,負責統一軍事指揮,率領餘下西路軍翻越重重險阻去往新疆地帶,為黨和紅軍儲存下了一批骨幹力量。同年年底,李先念同志前往延安,先後在延安相關抗日軍校繼續進行學習深造。
李先念出生在一個窮苦人家,由於貧窮,家裡一年大概只有三個月還能有點糧食吃,其餘的月份就只能靠挖野菜來生存下去。可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日子裡,李先念的祖父李成元也是毅然決然送李先念去往私塾讀了兩年書。也正是因為這樣,李先念學習期間更加的刻苦。
輟學後的李先念開始了拜師學習木匠的生活。雖然當時年紀只有12歲,但是過早為生活奔波的他更能夠體會到賺錢的不易。之後去到漢口當棺材鋪學徒,接觸到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疾苦,更加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得李先念對於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尤為上心。所以後來的從政經歷也是印證了李先念同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生格局。
李先念同志雖是打仗出身,但要說起關於他身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在位期間的經歷,也是有不小成就的。
在任期間他經常向身邊同志們請教,堅信實踐出真知,十分注重在實踐中學習,所以在搞經濟建設方面上手也很快。
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李先念同志高度重視城鄉貿易化發展,希望能夠透過擴大商品流通的渠道和方式,從根本上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在這期間保障城市和工礦區的商品供應鏈。他先後提出希望能夠透過調整國家到企業,中央到地方之間的關係,從而進行良性運轉。
1956年在黨的一次全會上,李先念同志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 指出了一些國家經濟上的有關問題並提出了相對應的整改措施。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李先念同志還參與並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對於扭轉當時的困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切合實際的可行措施,為眾人所敬佩。
文革期間,李先念同志與林彪、江青的反革命集團作著堅決鬥爭,與此同時他被視作“二月逆流”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下,他堅持協助周恩來同志維繫住國民經濟正常運作,忍辱負重,十分顧全大局,這一舉措也促使了一大批新建專案進度加快。李先念同志為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付諸了很多心血,為國家、黨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李先念同志擔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的時間裡,涉獵財政、金融、貿易各種方面的工作,身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功不可沒。
1983年6月,李先念同志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在任期間李先念同志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國家大任為己任。不斷提倡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程序。
他始終心繫黨和人民,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凡事親力親為,為推進民主制度建設,鞏固和發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不懈努力。
在任期間心繫國家水利建設,希望能夠從根本上治理解決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害,變水患為水利,多次對三峽工程進行實地考察,參與並領導修建三峽水利工程,還為三峽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觀點。即使是在他患病住院期間也不忘關心三峽工程,後來在李先念同志和一眾黨員代表的努力下,興建三峽工程的提議也被人大會議透過。李先念同志為能夠實現毛主席的遺願,也為了能夠實現全國人民的期盼而欣慰。
李先念同志身是建國後連任5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經歷過三代領導人更替的“三朝元老”之一。
他雖出身貧寒,未能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卻從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將軍的位置實屬不易。這些身份往往也都是臨危受命,而他也是真的能夠在危急時刻獨當一面的人。他雖沒有攻讀過經濟學相關理論,也沒有接觸過相關軍事學習,但是從軍事領域向經濟層面的跨越,李先念同志依然做的十分出色,這也得益於他的好學,能夠善於從實際中學習,向身邊人學習。他為了黨和人民的需要,始終堅持勤奮苦學。毛澤東是這樣評價他的:“名不虛傳,真英雄少年!”
1992年,李先念同志去世,享年83歲。他的公墓被放在了八寶山的國家公墓中,他的墓碑是其中特殊的一塊,上面沒有簡介,也沒有名字,更沒有生平事蹟的簡介,只是一段僅有24字的話。李先念同志一生事蹟顯赫,逝世後的墓碑卻如此平凡,也是為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先天下之憂而憂,與天地同在,念人間之樂而樂,共日月齊光”。
我們紀念李先念同志,是要學習他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在曲折道路上即使遭遇百般挫折也巋然不動砥礪前行的品質,是要學習他堅持學習善於學習,堅持從實踐中摸索真理的決心,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裡都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民讚譽他是“偉大的人民公僕”,他也確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