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當中,以韓、燕實力最弱,而韓國身處四戰之地,強敵環繞,又最為兇險。《戰國策》概括韓國軍力為:“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這個實力在當時的確不容小覷,但相比它周圍動輒即可出動二三十萬兵力的秦、趙、魏、楚等國,韓國的實力還是太弱了。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第二年,韓哀侯又吞併老牌諸侯國—鄭國。此時的韓國也進入了第一個鼎盛時期。不過,隨後的一百多年間,韓國對外戰爭皆敗多勝少。
我們先來粗略統計下韓國的數次大敗:
前366年,韓魏攻秦大敗;
前364年,韓趙魏攻秦大敗,戰死6萬;
前358年,秦韓戰於西山,韓大敗;
(前351年—前337年,申不害變法,韓國再次進入鼎盛)。
前335年,秦攻韓,韓國丟宜陽;
前319年,秦攻韓,韓國丟鄢陵;
前317年,秦攻韓,韓軍戰死8萬;
前307年,秦攻韓,韓軍戰死6萬;
前293年,韓魏攻秦,大敗,戰死24萬;
前291年,秦攻韓,韓國丟宛城;
前275年,韓國救魏,被秦斬首4萬;
前264年,秦攻韓,韓軍戰死5萬;
前263年,秦攻韓,韓國丟南陽;
前262年,秦攻韓,韓國丟野王、上黨;
前256年,秦攻韓,韓軍戰死4萬;
前249年,秦攻韓,韓國丟成皋;
前244年,秦攻韓,韓國丟12城;
前230年,秦攻韓,韓國滅亡。
可以說,韓國自立國之日,就始終面臨著秦國的強大壓力,對外戰績非常慘淡。那麼,韓國究竟靠什麼位列戰國七雄之一的呢?
1.吏治清明
韓國立國百餘年,唯有申不害變法時期戰績輝煌,從東周、楚國攻取了大片土地。而申不害變法的主要特點就是術治,即將合適的人任用在合適的崗位上。申不害變法,不僅提高了整個國家的行政效率,而且將有限的國力全部集中到國君手中。史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2.武器精良
韓軍對外戰爭雖多失敗,但這也與韓國的主要對手是強秦有關。《史記蘇秦列傳》曾說:“(韓軍)蹠勁弩,帶利劍”。可見,韓軍戰鬥力雖無法與秦軍同日而語,但韓軍的裝備卻極為精良。與秦軍以青銅製兵器為主不同,韓軍的兵器多為鐵製。這主要得益於韓國擁有戰國時期最大的鐵礦產地—宜陽。依靠發達冶鐵業,韓國多出強弓勁弩,《戰國策》即記載到:“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所以素有“勁韓”之稱。
3.地緣優勢
韓國身處四戰之地,危險之餘卻也造就了地緣優勢。秦國崛起對三晉和楚國都形成巨大威脅,而韓國處在秦、楚、魏、趙包圍之中,成了諸侯合縱攻秦的中心地帶。秦趙因韓國上黨之爭爆發長平大戰,山東諸侯伐秦也必拉攏韓國為合縱物件。正是得益於此,實力並不算強大的韓國可以在聯秦與伐秦之間遊離搖擺,成為左右戰國局勢的重要一環。
所以,韓國正是憑藉著這些優勢,成為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