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年近70的王季范進京,為何能被安排在政務院出任參事

毛澤東雖然是個親情觀念很重的人,但他也是個黨性很強的人,所以他當時針對這種情況,嚴格執行了“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的政策。

比如,毛澤東的表兄文運昌不僅在毛澤東童年時,對他多有關照,而且還是他讀東山學堂的推薦人和入學擔保人。並且在他讀書期間,還為他提供了《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進步書刊,在思想上對他的引導非常大。毛澤東在延安時,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他非常感謝他的表兄文運昌。

然而在新中國解放後,文運昌數次給毛澤東寫信,希望毛澤東能給他解決工作問題時,都遭到了毛澤東的拒絕。以致他對毛澤東心生怨氣,直到去世都沒能諒解毛澤東。

不過,凡事也沒有絕對,比如毛澤東另一位表兄王季範,就是毛澤東主動給他安排工作,並且還是在國家政務院工作。

要說起來,王季範可是毛澤東的姨表兄。而文運昌從親疏上講,顯然要和毛澤東親得多,那麼王季範為何能讓毛主席破例安排呢?

說起來,王季範比毛澤東年長8歲,他出身於湘鄉縣燻鄉的一個富農之家,母親王文氏是毛澤東母親文七妹的親姐姐。由於他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九,因此,毛澤東從小就喊他為“九哥”。

王季範從小就聰明過人,在學習上很有悟性。早年在讀私塾時,便博覽群書,熟讀經史,國學功底非常深厚。

毛澤東幼年時,是在外婆所在的唐家坨生活。他看王季範讀書,便總要湊上去指著書上問東問西。王季範見他求知慾強,便教他識字背詩。可以說正是王季範的“學前教育”,不光給毛澤東開啟了知識的大門,而且還讓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久後,王季範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沙優質師範(湖南大學前身),這在當時無異於考中了秀才一樣,讓唐家坨為之沸騰。而年少的毛澤東從那時起,便把王季範當成了他學習上的榜樣人物。

1910年的夏天,毛澤東又回到了唐家坨。

原來,他的父親毛貽昌認為他讀了6年私塾,已經不需要繼續讀書,所以讓他輟學回家務農,並打算把他送到湘潭縣一家米行去做學徒。

毛澤東自輟學後一直在家務農,他白天到田裡幹活,夜裡還要跟毛貽昌學做賬,成天忙得昏天黑地,他幾乎看不成書,這讓嗜好讀書的他十分不快。

毛澤東的表哥文運昌認為毛澤東是個讀書的料,不讀實在可惜,所以他趁著放假找到毛澤東,故意向他描述了自己曾經讀過的湘鄉東山學堂。據他說,那所學校是維新改良和傳統教育相結合的新式學校。同時他還給毛澤東帶去了幾本進步書刊,以供毛澤東閒暇時閱讀。

正是這幾本進步書刊,讓毛澤東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同時那所被描繪得十分美好的學校,也勾起了毛澤東繼續讀書的慾望。

所以,毛澤東第一次因為讀書和毛貽昌發生了激烈的抗爭。

1953年,年近70的王季范進京,為何能被安排在政務院出任參事

毛貽昌是個頂講經濟實惠的人,他認為毛澤東是家裡的長子,亦是子承父業的人選。所以他不願意毛澤東把過多的光陰花在讀書上,在他看來,那不僅是糟蹋錢,而且也是浪費時間。毛貽昌的古板固執,讓他對毛澤東想要讀書的想法非常生氣,他認為毛澤東之所以想讀書,無非就是“不孝和懶惰”。

由於無法說服毛貽昌,毛澤東頗為愁悶。

作為母親的文七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又何嘗不希望毛澤東出人頭地呢?所以她也在毛貽昌面前多有勸說,但仍然無濟於事。

無奈之下,文七妹讓毛澤東去唐家坨外婆家請舅舅、表兄們當救兵,讓他們給他想辦法。

好巧不巧的是,毛澤東在外婆家正好遇到已經在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放暑假回來的王季範。

聽了毛澤東的情況後,王季範也很贊成他繼續讀書。他略一思索,便把文運昌還有舅舅、姨夫們都找了來,大家經過商量 後決定一起去勸說毛貽昌。

為了保險起見,王季範又讓毛澤東把他的私塾老師李漱清和毛麓鍾也約到一起,他認為這樣說服毛貽昌的把握就更大了幾成。

到了約好的這天,王季範一行人和李漱清、毛麓鍾同時來到了毛澤東家。

當時,毛貽昌還以為他們是給毛澤東送行,所以才來得這麼齊,因此沒有多想,便把他們讓到了家裡。

誰知等大家坐定後,毛澤東就站起來對毛貽昌說,他要繼續讀書。

王季範馬上接過毛澤東的話茬,向毛貽昌求情,希望毛貽昌能繼續讓毛澤東讀書。

不等王季範說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邊誇讚毛澤東是個讀書的料,一邊又旁徵博引,告訴毛貽昌多讀書的諸多好處,及從長遠來看,讀書對毛澤東的重要性。

此時,毛貽昌才恍然大悟這全是毛澤東搬來的救兵。可是礙於情面,他又不便向毛澤東發火,只好推說他也知道讀書好。可是到外面去讀書,那不是花一兩個錢,他是擔心供不起。

王季範見毛貽昌態度有所轉變,馬上從口袋裡錢掏出錢來說,這不算是問題。我這裡先拿錢給石三伢子(毛澤東的乳名)做學費。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毛貽昌也只好答應讓毛澤東繼續讀書。

在文運昌的幫助下,毛澤東如願入讀以“新學”為主的東山學堂。

毛澤東發現,東山學堂的新式教育果然很豐富。比如早晨起來要做操,還有地理、物理和英語等新課程。最讓毛澤東高興的是,東山學堂還有藏書極豐的圖書館,特別是一些傳播新思想的書,更是對毛澤東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對新學校的歡喜和滿意,讓毛澤東在入學不久便給王季範寫了一封信。

此後,兩人經常寫信探討一些國家改良等問題。細心的王季範為了開闊毛澤東的眼界和思想,還特意給他寄了康有為寫的《大同書》。這本書和梁啟超的《新民叢報》都是他反覆看的書籍之一,他也因此對康有為和梁啟超崇拜不已。

1911年,從東山學堂畢業後,毛澤東在校長李元甫的推薦下,來到了長沙並考取了“湘鄉駐省中學堂”。入學不久,他響應武昌起義,在長沙參加新軍,這是他向革命事業邁出的第一步。

不過,畢竟沒有政治經驗,在辛亥革命勝利後,他以為革命已經成功,便又回到學校讀書。在那一段時間裡,毛澤東也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所以他先後讀過“警察學校”“政治學堂”等,但讀著讀著,他就發現那些學校的規章制度等,並不適合他,所以他讀一段時間就退學了。

王季範得知毛澤東的情況後,就將省立第一師範的招生廣告給他發了一份。毛澤東認為做老師也是人生不錯的選擇,所以在徵得父母同意後,他如願考上了省立第一師範。

此時,王季範已經升任省立第一師範的學監。毛澤東來讀書,他當然高興,但是毛澤東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比如毛澤東只喜歡社會科學,對其他科目不感興趣。因此考試的時候,只有社會科學的考分最高,而其他科目的考分都不理想。再加上毛澤東總是積極參與各種革命集會,因此惹得學校裡那些思想保守的老師們認為他是個危險分子,便想以“學分不及格”為由開除他。

好在王季範據理力爭,再加上學校裡不乏有愛惜人才的老師,因此開除毛澤東一事,最終未能成功。

不久後,毛澤東又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原來省議會下發了學生繳納10元學雜費的通知。校長張幹不做解釋,便要求學生們迅速交齊。

由於張幹一向專制不講民主,且唯國民政府馬首是瞻,而10元學雜費對於窮學生來說,又是一筆鉅款,所以毛澤東帶領窮學生們發起“驅張運動”,堅決要教育局撤換校長。

張幹氣惱之極,召開教師會議,打算把以毛澤東為首的17名學生全部開除。

王季範不願意毛澤東拿不到畢業證,所以他極力勸說張幹,表示不應該簡單粗暴地開除學生,而應該和學生們說清楚10元學雜費是省議會的決定,這樣才能真正平息衝突。

最終,張幹聽從了王季範的建議,將開除改為記大過,這樣毛澤東才算保住了學籍。

然而,毛澤東卻並不因為受了處分而屈服,他反而帶著其他同學愈鬧愈兇。最終教育局迫於壓力,只得撤換了張幹,這才平息了學生們的憤怒。

在省立第一師範畢業後,毛澤東就走上了革命道路,而王季範則一直在長沙擔任教師工作。

對於毛澤東選擇的道路,王季範非常支援。他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極力宣揚革命思想,而且還保護和幫助參加革命活動的學生和老師們。

“四·一二”反革命暴動後,國民黨反動派發起了清黨運動,大批的革命志士和共產黨遭到了屠殺,長沙亦在白色恐怖之中。

由於王季範是毛澤東的表兄,且他在學校裡又經常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等,因此國民黨官員們認為,讓他繼續留在省立第一師範任教,學生都會被他“教”成共黨分子。所以他們辭退了已經在學校教了十餘年書的王季範。

此後,熱心於教育事業的王季範,又到長郡中學擔任校長。由於他為人正直,愛惜人才,對貧富一視同仁,因此在長郡中學一直深得教師和學生的尊重和敬愛。而在他的努力下,該校也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

抗戰爆發後,由於日軍到處為非作歹,學校無法正常上課。為了學生的安全,王季範不得不遣散教師和學生。而他則在回到唐家坨後,每天都關心前線訊息。

為了能早日取得勝利,王季範還把獨子王恆德送到革命聖地延安去接受革命洗禮。讓人難過的是,在國共內戰期間,王恆德在長沙從事地下工作時,由於叛徒的出賣,被敵人殺害了。

對於兒子的犧牲,王季範雖然很悲痛,但是他深明大義,知道“舍小家,顧大家”的道理。因此,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到了教育事業上。

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138師挺進長沙並宣告湖南和平解放。

訊息傳來後,王季範喜極而泣,馬上給毛澤東打電話,祝賀他領導的革命取得了勝利。

不過,王季範在高興之餘也考慮到了建國事業,所以他又給毛澤東建言獻策,提出了“用賢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國之策。

毛澤東在看到他的建言後,立刻給他拍了一份電報表示感謝,同時還不忘問候他及他的家人。

1953年,毛澤東派人把已近70歲的王季範接到了北京。

毛澤東和王季範在中南海豐澤園見面時,兩人想到分別20餘載就唏噓不已。隨後,毛澤東很隆重地向家人和在場的工作人員介紹了王季範。並感慨地說,要是沒有我的九哥,就沒有今天的我。

毛澤東這番話,讓大家對其貌不揚的王季範愈發敬佩不已。

此時,負責政務院事務的周恩來總理得知王季範教學大半生,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因此他邀請王季範到教育部繼續發揮才幹。

王季範考慮自己年邁,而教育又是國家之重點,因此他提議讓年富力強的有識之士在教育上發揮才幹,而他願意繼續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

毛澤東得知事情的經過後,他深知王季範的能力,所以他不顧王季範的再三推讓,主動把他推薦到政務院出任參事一職,讓他親自參與到國家建設中去。

由於王季範工作出色,他還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2年7月,88歲的王季範病逝於北京。中央為王季範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當時負責主持追悼會的是郭沫若,周恩來等領導人都來到了現場。毛澤東也不顧病體參加了追悼會,並向王季範敬獻了花圈,他還在花圈的飄帶上寫下了“九哥千古。毛澤東敬輓”。

毛澤東堅決不為親戚安排工作,卻破例重用年已70的姨表兄,正是他“舉賢不避親仇”的表現,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參考資料:《毛澤東傳》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96 字。

轉載請註明: 1953年,年近70的王季范進京,為何能被安排在政務院出任參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