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世人皆知,而這個君士坦丁五世與其並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他們一個是全羅馬的末代皇帝,一個是東羅馬的中期皇帝,兩人相隔近千年。相同的是他們都對羅馬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君士坦丁大帝對東、西羅馬的分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西羅馬滅亡後,君士坦丁五世則對拜占庭帝國後500年的延綿國祚,起到了轉折性作用。
既然是轉折,那就說明在他之前已經有了一個走向,而到他的任期時這個走向被反轉了。之前那個走向就是拜占庭的快速滅亡之路,一開始這個帝國確實強大,西歐沒怎麼反抗就已經被蠻族全盤佔領,但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卻頂住了北方蠻族的入侵。然而由於其疆域廣大且零散,四面八方均有外敵,內部也改朝換代頻繁,折騰的這個大帝國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在希拉剋略王朝的伊始,阿拉伯半島上就崛起了一股新的勢力穆斯林,他們很快席捲了拜占庭帝國南部、東部以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使得拜占庭僅保有小亞西亞半島和希臘半島,還有今天敘利亞的一部分。之所以沒被打成王國,後來一直還稱帝國,無非也就是仰仗祖宗陰德罷了。除此之外,北方蠻族來了一波又一波,匈人好不容易被趕跑了,日耳曼人各分支也差不多都在西歐安分下來,結果又來了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本來按照這個速度,拜占庭很快就要滅亡了,但是當君士坦丁五世登基後,這一切都扭轉了過來。
我們並不是要宣揚君士坦丁五世是個多麼偉大的皇帝,如果要真是那樣的話,那麼歷史界會把他稱之為大帝,就不會簡單叫他五世了。之所以他在任期間能夠扭轉乾坤,無非就是藉助了天時地利人和,說白了就是他的機會很好。
首先他的父親,也就是伊蘇里亞王朝的開創者利奧三世,早已終結了拜占庭帝國長達二十多年的無政府時期。不僅平息了帝國內部戰亂,而且還逐步恢復了帝國的元氣,經濟實力有所增長,國庫開始慢慢充盈起來。特別是希拉剋略所建立的軍區制,又得以在帝國疆域的每一個角落得以實施,這為君士坦丁五世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雖然在帝國的東、西方向都還有敵人存在,但那早已不是拜占庭的核心問題所在,當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了南、北方向,即南邊的阿拉伯人和北邊的保加利亞人。當時的時局是阿拉伯人一步步向小亞西亞半島蠶食帝國領土,而拜占庭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一直在透過每年乖乖納貢的方式討好保加利亞人。當君士坦丁五世登基後,時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北方的保加利亞人沒啥變化,你按要求納貢我就不找你麻煩,你要是有點不聽話,我就打到軍君士丁堡去。但他們幾百年來,從來沒打進城去過一次,因為這些蠻族對當時歐洲這座最宏偉堅固的堡壘城牆,幾乎是毫無辦法的。
所謂的微妙變化主要是指南方的阿拉伯人,他們內部出現了混亂,形成了兩派勢力,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已經無力同時應對阿拉伯人內部的另外一個王朝,和趁亂襲來的拜占庭軍隊。君士坦丁五世藉機在今天敘利亞地區取得巨大勝利,奪回了許多領土。而且阿拉伯人在沒有完全解決內亂的情況下,也實在沒有精力再次挑起對拜占庭的戰爭。
這樣一來君士坦丁五世所處的時代,就成了自希拉剋略以來最舒適的時代,這種舒適主要是指帝國不再需要南、北兩線禦敵,而只需要騰出手來對付保加利亞人一家。對於一個在利奧三世手裡已經恢復了部分國力的拜占庭來說,對付這些蠻族並沒有多大困難,雖然在軍隊建設上還沒有完全恢復,君士坦丁五世就急著宣佈再也不給你們保加利亞人納貢了,直接導致對方騎上戰馬一路狂飆,再次打到首都城下,但還是跟歷史上幾百年前一樣,圍著城堡轉一圈無能為力,只好到附近村莊搶一圈,帶著金銀珠寶回到老巢。
這一下激怒了年輕氣盛的皇帝,他看著國庫裡父親給他留下了那麼多餘糧,心裡琢磨著再也不能受如此屈辱了,於是他決定分海、陸兩條線,對保加利亞王國大舉進攻。當時保加利亞人雖然很擅長騎著馬、拿著大刀燒殺搶掠、洗劫村莊,然後搶了就跑。但是不擅長防禦,面對拜占庭的長矛、尖盾和銀盔,正面對陣根本不是對手,因此在君士坦丁五世的軍隊披荊斬棘,一度打到多瑙河以北,徹底把保加利亞人給打趴下了。
至此拜占庭四面都只剩輕微的不足痛癢的邊疆問題,大的問題都已迎刃而解,縮小版的拜占庭帝國避免了它的急速滅亡之路,君士坦丁五世藉助良好的時代機遇一腳踩下了剎車,帝國又得以再延綿五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