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眉大眼的中國傳媒大學上熱搜了。
起因據說是因為“動畫專業招生男女不平等”——
近期,網路盛傳“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招生男女不平等”,今年男女比例突然接近1:1,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3月29日透過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博做出了回應。
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稱,依據國家相關要求和動畫專業的教育規律,報考學院動畫專業的考生均須參加省級美術類統考並取得合格資格,在考生具備一定繪畫能力的基礎上,學院設定了文史哲考試、素描、命題故事漫畫創作和麵試等環節,全面考查考生的創新能力、敘事能力、文化素養、藝術感受等,透過招生簡章已公佈的考試辦法及程式,擇優選拔。繪畫技巧僅是其中一項考查指標,招生考試中也從未限定過性別比例。
性別歧視,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但更多見於職場。
以職場為中心,這種歧視,會逐漸往上下游蔓延:上游,蔓延到招生;下游,則蔓延到家庭生活。
最終結果是,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掉進性別“刻板印象”的窠臼之中。
來看一個故事——
一對父子開車外出時,不幸遭遇車禍,駕駛座上的父親當場死亡。
兒子被送往醫院,需要進行外科手術。
醫院的外科醫生看到病人,立馬變了臉色,說:
“我不能給他做手術,他是我的兒子,這會影響我自己的發揮。”
好的,故事結束了。
有沒有一臉懵?根據統計,只有15%左右的人,在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能意識到是怎麼回事兒。
並沒有搞錯。傷者的父親的確在車禍中去世了,他更不可能起死回生,成為外科醫生。
答案是:那位外科醫生是孩子的媽媽。
然而,很多人一想到外科醫生、建築工人、電工之類行業,馬上就會在腦海中構築一副男人的形象。
這就是性別的刻板印象。
心理上的刻板印象不是大問題,也不難解決;但招生招聘中一旦出現刻板印象,問題就比較大了。
何況,還是出在繪畫這類打分標準存在較大主觀性的內容上。
前兩天給一家單位的文字作品做評委,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有的內容,很難有客觀標準。
一篇文章,文字十分平淡,中間忽然起了大波瀾,主人公談到自己老公不幸去世之後的事情,很動情,文章忽然精彩了。
沒有這樣的情節,這就是一篇泛泛而談的作文。
還有一篇文章,文字雕砌得十分精緻、優美,但“生活的味道”少了點兒。你說它到底算好的呢,還是算不好的呢?
李白狂浪不羈,杜甫憂國憂民,到底誰更勝一籌?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看法。文章、繪畫、書法這類作品,歷來如此。
評判標準存在主觀性,只有兩個辦法解決:一是找有經驗的老師去評,二是層層把關,一份試卷,多找幾個老師把關。
這都是辦法,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傳媒這樣的名牌大學,一定有一套嚴格的考評打分機制,最大程度上降低打分的主觀性。
一位老師在打分中間,存在性別“刻板印象”,是有可能的;但系統性地要求“性別比”,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另一個問題就是,大家要注意,不要用美術的標準,去評判動畫和數字專業的打分標準。
純粹的美術繪畫,只看技巧高低就可以了;動畫和數字專業則不同,繪畫只要基礎過關即可,更關鍵的是創意。
打個比方,前者好比招聘演員,後者好比招聘導演。
你讓張藝謀、馮小剛去演戲,雖然也可以,但肯定比不過鞏俐,因為導演不要求演技高,而要求創意水平高。
其實這倆導演都是學美術的,但他們的作品,其實和“動畫數字”密不可分。他倆的美術水平未必多高,但創意水平絕對一流。
在片場,他只要把模擬圖畫出來,讓道具按此佈景、演員按此表演就可以了。繪畫技術高,他就不當導演,而當畫家去了。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讀史記故事·秦漢霸業》《少年讀史記故事·列國春秋》《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