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李治遞上一道奏摺,暖化了李世民的心
唐朝有“太子魔咒”之說,有人統計,唐朝的太子被廢(或被殺)的機率高達37%,從唐朝第一代太子李建成開始,到第二代的李承乾,再到第三代的李忠、李弘、李賢,以及第四代的李重潤、李重茂等,唐朝幾乎每一代都有太子以悲劇收尾。唐玄宗的第二任太子李亨(唐肅宗),在東宮戰戰兢兢生活了18年,連大臣都不敢得罪。因此,有人感慨:唐朝的太子不敢當。但縱觀唐朝的諸位太子,有一個人較為例外,自從他當上太子之後,從來沒有被父皇懷疑過,此人就是唐高宗李治。
李治在眾多唐朝太子中是極其幸運的,他作為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兩位嫡出的兄長年富力強,大哥李承乾從8歲起就被立為太子,二哥李泰聰明過人,最得父親疼愛,李治從未想過,自己這輩子還有“太子命”。然而,歷史總是戲劇性的,因為兩位哥哥為了東宮之位爭奪日久,太子李承乾意欲透過謀反來逼李世民提前禪位,最終政變失敗,李世民一怒之下,貶李承乾為庶民。
嫡長子被廢,嫡次子李泰以為自己的春天來了。結果,李世民認為李泰長期圖謀太子之位,其心可誅,拒絕立李泰為太子。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建議下,李世民立嫡三子李治為太子,李治因此獲利,成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話說回來,李治得到太子之位的時候,是什麼心態呢?《資治通鑑》雲:
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拜之。
在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商量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李世民召來李治,對李治說:“你的舅舅長孫無忌讓你登上太子之位的,你應該拜謝他。”李治於是向長孫無忌行拜謝禮。
李治聽聞父親要廢除大哥李承乾、貶謫二哥李泰,然後立自己為太子,並沒有驚訝,也沒有推辭,而是很麻利地向推薦他為太子的長孫無忌拜謝。可見,在李治看來,雖然僥倖得到太子之位,但他還是很欣喜的。
李治的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畢竟,太子乃一國之儲君,未來之皇帝。在封建國都裡,得到這個位置就如得到了王朝的未來,焉能不喜?
事實上,李治不僅欣喜,他還非常善於表現。他的一系列表現,讓李世民覺得:選李治當太子,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有了之前的教訓,李世民為了防止李治的太子之位再被其他皇子覬覦,不僅派了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勣等高規格團隊來當李治的老師,還重新規定了大臣、皇子見太子的禮儀。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聽政,還是下朝吃飯,都把李治帶在身邊。
吃飯時,李世民教導李治:“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你知道耕種的艱難,才能常有飯吃。)
騎馬時,李世民教導李治:“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你知道勞逸結合,不一次性耗費馬的力量,才能永遠有馬騎。)
坐船時,李世民又教導李治:“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
在李世民的教導下,李治逐漸成了一位優秀的太子。然而,除了對李治的勤勉較為滿意外,李世民內心其實還藏著一件讓他耿耿於懷的事情,那就是他的另外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
李承乾和李泰都被李世民貶到外地,作為皇帝,李世民的確無法原諒他們,但作為父親,李世民內心十分掛念他們。李世民曾感慨說:
“父子之情,出於自然。朕今與泰生離,亦何心自處。”
這時,李治看到了父親的心思。
貞觀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天氣炎熱,李世民在和房玄齡等人議事之後,感覺熱汗直流,於是到後宮中換了一件衣服。當李世民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時,李治立即給父親遞上一道奏摺,奏摺曰:
承乾、泰衣服不過隨身,飲食不能適口,幽憂可愍,乞敕有司,優加供給。
李治的奏摺內容很簡單,意思是:天氣熱了,李承乾和李泰帶的換洗衣服不知道夠不夠,在當地的飲食是否還習慣,懇請父皇下旨,讓當地的地方官多照顧一下他們。
李治的這道奏摺,簡直暖化了李世民的心。李世民沒有想到,李治登上了太子寶座,對兩位哥哥、昔日的競爭對手還如此關心。李世民立即下旨按照李治的意思辦,同時重賞李治。從此,對李治更加信任。
從歷史角度來看,李治對他的兩位哥哥的確不錯。次年,李承乾病逝,李治請旨遙祭兄長。李治登基後,多次給地方官下旨,要對二哥李泰“車服羞膳,特加優異”。
自古以來,皇帝最害怕的便是覬覦皇位之人,李承乾是曾經的太子,李泰是曾經謀取太子之位的皇子。李治對兩位哥哥的態度,足以看出,唐高宗李治是內心寬廣的帝王。您認為,李治是故意在李世民面前作秀,還是他本性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