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穿上連頭髮都能包得嚴嚴實實的防曬衫、戴上足以遮擋脖子的防曬面罩、架上墨鏡,最後在臉和身體塗上防曬霜,把每一寸皮膚“武裝”起來,“90後”的趙嵐才敢出門。“這已經成為習慣,少一步都覺得不踏實。”她說。
隨著入夏後高溫降臨,人們的“防曬焦慮”捲土重來。眾多品牌也爭相佈局防曬賽道,防曬新品層出不窮。越來越硬核的防曬背後,能撬起多大市場?
全副“捂”裝
今年夏天,防曬服已悄然佔據夏日時尚的主場。《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中發現,街上隨處可見穿著防曬服、戴著防曬帽和防曬口罩的行人。人們的防曬服款式多樣,不僅有長款、短款,還有新中式、衝鋒衣等多種風格,功能上也五花八門,有自帶防曬口罩甚至防曬面罩的,有配上防曬帽簷、衣帽一體的……各種硬核防曬產品層出不窮。
“最近有句話很流行:‘養兒未必防老,但防曬一定防老。’我非常認同。防曬已經成為我夏季必做的功課之一。”張渡告訴記者,以前她覺得防曬沒必要那麼仔細,抹點防曬霜就足夠了,但她發現即便使用防曬係數很高的防曬霜,還是會曬黑。“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的皮膚會有灼燒感,防曬霜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補一次,不如可穿戴的防曬用品方便,而且現在很多防曬用品都輕薄便攜,款式也好看。”她說。張渡還向記者展示了她包裡的防曬利器,冰袖、墨鏡、防曬傘、防曬手套等一應俱全,“這些裝備能給我帶來安全感。”
《2022年淘寶直播防曬報告》顯示,1-4月,防曬用品在直播間的成交額增速達40%,其中防曬衣成交增幅達157.11%,遠高於防曬護膚品62.17%的成交增速。今年4月,平臺服飾穿搭類防曬銷量同比增長近2倍。今年,防曬用品的消費量只增不減。6月14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檢索“防曬服”,檢索到相關產品多達數千種,價格大多在百元以上,其中不乏售價超過千元的防曬服。天貓“6·18熱賣榜”中,防曬服品類銷量最高的前三款,月銷量都在10萬件以上。
與此前防曬群體“一邊倒”的情勢不同,男性群體的防曬意識也逐漸覺醒,對防曬產品的需求明顯增加。“我之前買了一件衝鋒衣型別的防曬服,本來只是覺得款式挺好看。但從春末穿到現在,感覺不悶也不熱,非常舒服,所以又回購了兩件給我爸穿。”北京大學生小周表示。記者注意到,天貓“6·18熱賣榜”中,防曬服品類銷量排名第五的商品是男性防曬服,月銷量在1萬件以上。
“黑科技”層出不窮
經濟學中有個術語叫“一度效應”,即氣溫只要有1℃的變化,商品的銷量就會發生很大改變。在熱浪一波接著一波的夏季,防曬市場的“一度效應”尤為明顯。觀研天下發布的《中國防曬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3-2030年)》顯示,2022年中國防曬產業市場規模約為165億元,其中防曬用品市場規模為68.2億元。報告稱,未來中國防曬市場規模將會快速增長,防曬用品市場規模也會在2026年超過百億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許多時尚品牌、戶外品牌入局,防曬用品賽道比以往拓寬了數倍。除了專注硬核防曬的蕉下、歐夏、卡蒙等防曬品牌,快時尚品牌優衣庫、太平鳥等相繼入局防曬市場,駱駝、迪桑特、迪卡儂等戶外品牌緊跟熱度,就連以往專注羽絨服市場的波司登也加入戰局,推出多款產品。
眾多品牌加入防曬賽道使得物理防曬市場越來越“卷”,科技成為吸引消費者目光的關鍵詞。“買防曬衣的講究很多,不是捂住就好。”趙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防曬用品的防曬指數和清涼度是她的首要考量因素。
為了同時滿足高防曬係數和清涼度兩大需求,各大品牌齊齊上線“黑科技”。比如,某品牌聲稱,其今年推出的防曬服採用了注入二氧化鈦防曬因子的原紗,防曬效能比塗層防曬工藝更穩定。AirLoop涼感纖維、速冰木糖醇等據稱可以降低體感溫度的“黑科技”也成為防曬市場的“熟客”。記者發現,目前,紫外線防護指數UPF50+已成為不少防曬用品的標配,部分防曬用品稱紫外線阻隔率高達99%以上。
重吆喝,更要重質量
在“黑科技”的加持下,防曬服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動輒數百元,甚至有的防曬衣標價高達上千元。然而,高價背後未必是高品質,一些標榜“黑科技”防曬面料的品牌在防曬標準的執行上並不嚴格,甚至存在“虛標”現象。
中國《紡織品防紫外線效能的評定》規定,只有當樣品的UPF值大於40且UVA透過率小於5%才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防紫外線產品應在產品上有明確標識,標識必須包括標準編號和紫外線防護係數UPF。
記者注意到,“防曬衣”質量問題頻有發生。如廣西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的2021年第三、四季度防曬衣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20批次產品中不合格產品有6批次;陝西省市場監管局曾抽查出13個批次的防曬衣防紫外線效能指標不達標;2021年8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40件防曬類樣品比較實驗發現,未達到官方防曬標準要求,或未達到產品標籤、官網產品介紹的防曬標準的產品有5件。
一名業內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幾年防曬用品需求增長固然帶來商機,但市場要想成熟增長,還需商家腳踏實地做研發,不能“重吆喝,不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