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智慧通知存款停售,使得居民將更多目光轉向理財,理財產品配置價值開始不斷凸顯。6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為了吸引投資目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力“夏日理財季”營銷活動,競相攬客。有的理財公司透過費率“打折”以便儘早搶佔市場份額;有的銀行推出新品、積分活動“花式”攬客。在分析人士看來,近期債市行情持續走強,導致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明顯改善,投資者購買熱情升溫,但需要關注的是,在操作上不宜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應堅持長期投資理念。
扎堆發力“夏日理財季”營銷
存款利率下調,居民投資意願回升,銀行、理財公司也開始審時度勢發力“夏日理財季”。6月14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包括恆豐理財、北銀理財、南銀理財、重慶銀行、崑崙銀行在內的多家機構均推出了“夏日理財季”活動。
在恆豐理財舉辦的“安心理財節”活動上,該公司發售了一款名為“恆豐理財恆惠安心第27期A”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年化)為4.2%-4.35%,產品型別為封閉式淨值型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風險),起購金額1元。
“該產品最晚購買時間為6月19日下午15時整。”恆豐銀行客服人員介紹稱,“這款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比其他同期發行的產品高,比較受歡迎,不過額度比較緊張,有時候可能會產生無法購買的情況,建議投資者儘快購買。”
南銀理財也打出了“616理財節”,向投資者推薦產品,產品類別主要有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固收增強類、混合類、權益類多種,風險等級從低風險-高風險均有涉及。現金管理類“添瑞系列”採用攤餘成本估值、每日開放;固收增強類“增瑞系列”採用“固收+策略”達到收益增厚的目的。
北銀理財也打出了2023理財季夏日好“理”的活動,該公司宣佈全面下調理財產品“易淘金”“易淘金尊享”“易淘金新客”“醫寶金”“天天金”等產品銷售費和管理費至 0.01%(年化)。重慶銀行、崑崙銀行也均推出了“夏日理財季”等活動,向投資者推薦行內理財產品,產品型別多以中低風險為主。
除了發力產品營銷外,重慶銀行還推出了財富特刊訂閱活動,從財富特刊頁面跳轉購買產品可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購買指定理財產品一次可以獲得20積分,所獲積分可用於兌換微信立減金。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存款利率紛紛下調,利息縮水之後存款產品對儲戶的吸引力減弱,這種情況下對銀行理財產品來說是一個機會,金融機構推出淨值波動較低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有望吸引到一批投資者。此外,2022年理財產品遭遇“破淨”潮,投資者變得更加保守,也傾向於購買收益較為穩定的理財產品。
業績比較基準展示亟待規範
近段時間以來,存款利率已經歷了兩次下調,6月8日,6家國有大行集體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活期存款利率由0.25%降至0.2%,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2年期下調10個基點至2.05%,3年期和5年期均下調15個基點至2.45%、2.5%。6月12日,緊跟國有大行的步伐,11家股份制銀行“官宣”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將活期存款利率下調5個基點,整存整取定期存款2年期利率下調10個基點,3年、5年期利率下調15個基點。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也讓居民將目光轉向了理財產品,以期獲取更高的收益率。不過在投資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使用者吐槽,至今無法看懂業績比較基準和收益率之間的關係。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全面淨值化轉型的當下,理財產品已使用業績比較基準取代了此前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理財產品仍會在展示時標註“成立以來收益”“近一週收益”“近一個月年化收益”。
以一家股份制銀行為例,該行在售的多款理財產品中明確用“成立以來年化”“近6月漲跌幅”“近1年漲跌幅”等多個維度展示業績資料;另一家股份制銀行則採用“最高7日年化”“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4.05%”等字樣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國有大行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北京商報記者隨機查詢後發現,有部分國有大行也採用“7日年化收益率”“近3月年化”“成立以來年化”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而根據原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理財產品銷售機構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對投資者來說,這樣的展示方式無疑會干擾其對理財產品業績的判斷,產生“保本”、收益較高的錯覺,也偏離了監管部門要求理財公司設定業績比較基準的初衷。
近日,有訊息稱,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委會召集研討會,召集多家理財子公司、以及部分尚未成立理財子公司但資管業務規模較大的銀行相關人員,討論關於《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的研究制定,這也意味著“五花八門”的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有望迎來統一。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相關規定還在內部討論階段。
在劉銀平看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整改在技術上難度不大,主要是投資者的接受度可能會影響到產品銷售。銀行及理財公司應該在投資者教育方面繼續下功夫,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讓投資者全面瞭解淨值型理財產品,不會因為產品存在風險就不購買,而是要了解產品的風險特徵,購買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切勿追漲殺跌、頻繁交易
今年以來,隨著債市企穩,帶動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持續修復,理財產品中長期配置價值也不斷凸顯。不過,需要關注的是,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之後,對投資者的理財水平和風險防範意識要求更高,投資者切勿盲目購買。
普益標準研究員王傑分析指出,近期債市行情持續走強,導致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明顯改善,投資者購買熱情升溫。然而產品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更不等於產品實際收益,投資者仍須保持謹慎。建議投資者定期、客觀地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購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並結合市場環境變化動態調整各類產品(或資產)的配置比例,利用分散化投資策略將風險敞口控制在一定水平內。操作上也不宜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應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避免在投資活動中負擔過重的經濟和心理壓力。
正如劉銀平所言,“6月13日政策性降息再次啟動,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相繼下調,接下來LPR也有可能跟隨下調,銀行息差壓力不斷加大,存款利率下調是大勢所趨,未來存款搬家現象可能會延續”。
劉銀平進一步建議,存款產品比較簡單,利率是固定的,理財產品種類較多,不同型別產品在流動性、風險、收益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且產品向淨值化轉型之後,對投資者的理財水平、風險意識要求更高。投資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瞭解不同理財產品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將資金均衡地配置在不同的產品中。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