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非洲是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最嚴重的地區,為了劃分勢力範圍,殖民者往往不顧土著部族的分佈情況,簡單粗暴地在地圖上用經緯線標定邊界,如今埃及近乎筆直的疆界就是當初殖民者的傑作。
▲埃及國境線筆直,近似一個直角梯形
二戰後,隨著各殖民地在世界民族解放的浪潮下陸續獲得獨立,新生的非洲國家繼承了宗主國的邊界劃分,一些在殖民時代被人為割裂的部族自此分屬不同國家,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領土爭端問題,其中就包括北非的埃及和蘇丹。
歷史上,埃及和蘇丹先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者起初以北緯22度劃分兩國邊界,後來為了便於行政管理而在區域性地段做出調整。正是這些地段的調整,造成了兩國獨立後的未定邊界:瓦迪哈勒法尖角,比爾泰維勒和哈拉伊卜三角區。
▲哈拉伊卜三角區位於紅海沿岸埃蘇交界處
20世紀70年代,隨著埃及阿斯旺大壩的建成,瓦迪哈勒法尖角大部分被水庫淹沒,狹窄貧瘠、荒無人煙的比爾泰維勒使兩國全無興趣,只有紅海沿岸的哈拉伊卜三角區成為兩國領土爭議的焦點。
埃及和蘇丹歷史上的關係如何,哈拉伊卜三角區的領土爭議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埃及和蘇丹對比爾泰維勒沒有主權要求,2014年,美國人希頓為了圓女兒的公主夢,在這片無主土地上建立“北蘇丹王國”
一、埃及和蘇丹的早期歷史
埃及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匯處,是溝通東西方的必經之路,堪稱一塊戰略要地。在這片廣袤而乾旱的土地上,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從沙漠中滋養出一條帶狀綠洲,孕育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
▲埃及衛星雲圖,國土面積的96%為荒漠,僅尼羅河下游沿岸和三角洲是綠洲
然而,受氣候條件所限,古埃及的基本盤僅限於狹窄的尼羅河下游沿岸和三角洲,先發優勢只能使它輝煌一時,當週邊的帝國崛起後,地緣位置重要的埃及就被它們收入囊中。歷史上,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先後統治埃及,這片土地只作為帝國的一個行省而存在。
▲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埃及遠離帝國統治核心
公元18世紀起,隨著土耳其的衰落,遠離帝國統治核心的埃及變得動盪不安。同一時期,英國和法國競相擴充勢力範圍,在對北美和印度的爭奪中,法國落敗,失去了大片殖民地與商業利益。但是,法國人並不甘心讓英國坐大,他們決定佔領埃及以控制地中海航線,切斷英國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
1798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入侵埃及,腐朽的土耳其不堪一擊,法軍僅僅用20天就佔領埃及的大部分土地。對於埃及來說,法國是帶有雙重身份的入侵者,他們既帶來殖民統治的壓迫,也傳播了當時先進的西方文明,瓦解了埃及落後的封建制度,打開了埃及走向早期現代化的大門。
▲描繪拿破崙在埃及的金字塔之戰的油畫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打擊法國,土耳其聯合英國反攻埃及。由於法國艦隊在海戰中被英國消滅,國內政局又發生動盪,拿破崙被迫帶領親信在1799年倉皇撤離埃及,失去主心骨的法國軍隊處境維艱,最終於1801年戰敗投降。在這場戰爭中,土耳其軍隊裡一個叫穆罕默德·阿里的人脫穎而出,他屢立戰功,被帝國政府委任為戰後的埃及總督。
▲1798年8月的阿布基爾海戰,英國統帥納爾遜殲滅法國艦隊
戰爭期間,英國趁機佔領埃及沿海地區,決心一統埃及的阿里首先就把矛頭對準英國。他率領埃及軍民趕跑英國入侵者,隨後用武力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完全掌控了埃及的局勢。
阿里統治埃及後,採取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並憑藉日益增強的國力四處擴張,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南方的鄰居-蘇丹。當時,蘇丹仍處在分散落後的部落王國狀態,公元1821年,埃及軍隊輕而易舉地征服蘇丹北部,併為了水源、象牙和奴隸而繼續向南部擴張。
▲穆罕默德·阿里統治下埃及的對外擴張,蘇丹被其征服
埃及統治蘇丹後,大規模獵取黑奴,掠奪象牙等財富,蘇丹原有的部落結構被打破,不同族群受到同一外來入侵者的統治,這是蘇丹歷史上第一次處於統一的管理之下。更為重要的是,埃及的殘酷壓榨,激發了蘇丹人民的反抗意識,族群之間開始對國家有了認同,並聯合起來進行抗爭。
二、英國對埃及的入侵
一連串的成功擴張,激發了阿里徹底脫離土耳其獨立的雄心。1831年和1839年,阿里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卻招致列強的干涉。相對於崛起的埃及,列強更願意扶持腐朽落後、任人宰割的土耳其。此外,英國早就垂涎埃及的戰略位置,於是聯合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支援土耳其,伺機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埃及。
1840年,五國簽署《倫敦協定》,在埃及缺席會議的情況下,五國要求埃及承認土耳其的宗主權,削減軍隊,並承認英土商業條約。次年,阿里被迫接受協定,雖然他的家族被允許世襲埃及總督和蘇丹領地,但事實上,他們只不過是列強尤其是英國統治埃及的工具而已。
此後,英國人開啟埃及市場,他們傾銷商品,掠奪棉花等自然資源。不久,英國拉攏法國共同對付俄國的擴張,作為回報,埃及的老相識-法國人不失時機地捲土重來,搜尋經濟利益。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英國聯合法國對付俄國
法國人重返埃及後,最大的成果就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它取代南非好望角,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最短航道,更加凸顯了埃及的戰略地位。但對於埃及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浩大的運河工程使財政瀕於破產,被迫向英法借下大筆外債,而英法卻以借款為誘餌,透過債務插手埃及內政。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歐洲到亞洲的航線距離
英法對埃及的政治滲透和財政控制,不僅損害了埃及的主權,更深深刺激了埃及人的民族感情。1879年,埃及掀起民族主義運動,阿里家族的地位搖搖欲墜,英法在埃及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英國擔心埃及走向獨立,選擇在1882年軍事佔領埃及,而在埃及存在傳統利益的法國需要英國支援對抗德國,只得默認了英國對埃及的佔領。
▲參與入侵埃及的英軍官西摩爾,1900年曾任侵華的八國聯軍司令
埃及被英國佔領後,雖然政府在形式上得到保留,但實際統治權掌握在英國人手裡,淪為英國間接控制的殖民地。隨後,英國人又盯上了埃及的領地蘇丹,但這一次,他們損兵折將,遠比殖民埃及困難得多。
三、英埃共管蘇丹與邊界劃分
早在英國殖民埃及前,財政崩潰的埃及加緊了對蘇丹的剝削,引發1881年蘇丹人民武裝反抗埃及的大起義-馬赫迪起義。起義軍採用靈活的戰術,把埃及駐蘇丹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完成對埃及佔領的英國人坐不住了,但他們苦於兵力不足,於是派軍官訓練埃及軍隊,著手解決蘇丹問題。
▲馬赫迪起義軍的控制範圍,英國勢力僅龜縮於沿海據點
1883年,英國軍官率領埃及軍隊進入蘇丹,鎮壓馬赫迪起義。然而,英勇的起義軍消滅了英埃聯軍,兵鋒直指蘇丹首都喀土穆,英國派出了新的官員,並決定誘降起義軍。但是,早已洞悉敵人陰謀的起義軍斷然予以拒絕,並在1885年攻克喀土穆,起義軍幾乎控制了蘇丹全境,英國在蘇丹的勢力只剩下紅海沿岸的幾個據點。
▲倫敦的查理·喬治·戈登雕像,他曾任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洋槍隊統領,後在馬赫迪起義中被殺於喀土穆
英國殖民蘇丹的企圖雖然遭到挫敗,但侵略者的野心並沒有就此終止,他們在等待時機。1886年,英國關閉埃及與蘇丹的邊境貿易,阻止起義軍從埃及購買糧食。蘇丹雖然面積廣大,但土地貧瘠,糧食難以自給,不久便出現了糧食危機。
1886年到1896年的十年間,蘇丹連年饑荒,百姓流離失所,起義軍的戰鬥力受到極大削弱,國內形勢也變得動盪不安。當時,歐洲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對蘇丹躍躍欲試,引起英國的警覺,於是決定重新組織英埃聯軍遠征蘇丹。
英國人的第二次入侵遠比第一次輕鬆,他們憑藉精良的裝備和充足的給養獲勝,僅用兩年時間就佔領蘇丹全境。然而,佔領蘇丹之後,英國和埃及就蘇丹的管理問題發生了爭論。埃及認為蘇丹是自己的領地,又關係到尼羅河上游水源,理應成為埃及的一部分,而英國卻指責埃及統治不力引發起義,不能放任埃及再次統治蘇丹。
爭執過後,凌駕於埃及之上的英國採取折中辦法,在1899年簽署《英埃共管協定》,由英國和埃及共同管理蘇丹。根據協定,蘇丹總督由英國人擔任,埃及只是形式上予以任命,並負擔行政費用而已,它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蘇丹。蘇丹自此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重要標誌就是對其邊界的劃分。
▲1899-1956年,英埃共管時期的蘇丹
茫茫沙海之中,英國為了圖方便,以北緯22度線劃分埃及和蘇丹邊界,北面歸埃及,南面屬蘇丹。然而,在紅海沿岸,蘇丹的部族被北緯22度線切成兩半,連同多達約兩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劃歸埃及,它因當地城鎮哈拉伊卜而得名哈拉伊卜三角區。這樣,曾經是蘇丹部族的一部分人們,如今卻要屬於埃及,勢必引發埃及和蘇丹的土地糾紛。
▲蘇丹部族地跨北緯22度線,1899年英國用一刀切的辦法將其北部併入埃及
為了平息矛盾,英國建議埃及允許蘇丹行政管理哈拉伊卜三角區,並在1902年單方面劃定了一條新邊界,把它劃入蘇丹版圖。公平起見,英國也把北緯22度以南埃及遊牧部族的約2000平方公里土地劃歸埃及管理,它就是比爾泰維勒。
以小換大,自然是埃及難以接受的,但它受制於宗主國,被迫承認蘇丹對哈拉伊卜三角區的行政管理,但沒有放棄對這裡的主權。由於哈拉伊卜三角區大部分是荒漠,人口僅幾千人,埃及和蘇丹又有共同的宗主國,因此在殖民地時代,雙方倒也相安無事。但隨著殖民統治走向窮途末路,這顆英國埋下的定時炸彈遲早要被引爆。
▲1899年和1902年,英國殖民當局兩次劃分埃及和蘇丹邊界,綠色代表哈拉伊卜三角區
四、獨立後的埃蘇與三角區
二戰後,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埃及和蘇丹先後在1952年和1956年徹底脫離英國獨立,新生的兩國對比爾泰維勒這塊不毛之地不感興趣,而哈拉伊卜三角區面積是它的十倍之多,又瀕臨紅海,具備一定的開發潛力,因而成了兩國爭奪的香餑餑。
▲1922年,埃及名義上獨立,但國防和外交等大權仍由英國掌控,直到1952年才獲得徹底獨立
爭議雙方都從本國利益出發,各自援引英國殖民時期的條款。埃及堅持1899年的邊界,聲稱哈拉伊卜三角區屬於自己領土,而蘇丹則認同1902年的邊界。領土爭議終歸是國家實力的較量,較強的埃及在1958年出兵佔領哈拉伊卜三角區,憤怒的蘇丹只得向聯合國提起訴訟。經過國際間的調停,埃及軍隊撤出哈拉伊卜三角區,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議,雙方都有在這裡勘探礦產資源的權力。
▲蘇丹獨立之後長期陷入內戰,國力遠遜於埃及
可是,恰恰是這礦產資源,成了兩國新一輪衝突的導火索。1978年,哈拉伊卜三角區發現石油,蘇丹政府批准美國公司開採,但並沒有取得埃及政府的同意。兩國再次爆發糾紛,最終透過外交手段予以解決,而方案則是美國公司撤出,爭議再次被擱置。
然而,蘇丹不久之後爆發內戰,新上臺的軍政府與埃及關係緊張,哈拉伊卜三角區的主權爭議又被提起。1991年,蘇丹再次未經埃及同意,允許加拿大公司開發哈拉伊卜三角區的石油,引起埃及的強烈反彈,隨後引發兩國的武裝衝突。1992年,埃及出兵重新佔領哈拉伊卜三角區,造成了這裡歸屬埃及的既成事實。
為了達到永久佔領的目的,埃及把本國的管理制度移植到哈拉伊卜三角區,興修電網等基礎設施,並拉攏部落酋長支援埃及對這裡的主權,承認自己是埃及公民。面對強勢的埃及,處於下風的蘇丹既無可奈何,又心有不甘,它從未放棄對哈拉伊卜三角區主權的訴求,兩國間的爭議也隨之綿延至今。
▲2019年,埃及和蘇丹主要經濟資料對比,可見埃及優勢明顯
哈拉伊卜三角區的領土爭議,正是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埋下無數禍根的縮影。在殖民統治的年代,他們在各塊殖民地和部族間製造矛盾,而當殖民統治終結後,這些矛盾在新生的國家轉化為衝突和戰爭,為大國的介入和利益爭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對於非洲國家來說,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平的外交斡旋和經濟狀況的改善,才能更好地化解爭端。
參考文獻:
[1]李道春.哈拉伊卜地區——殖民者埋下的定時炸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5(11):14.
[2]李娜.穆罕默德·阿里啟動埃及政治現代化程序分析[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9(12):67-71+15.
[3]王娜.格萊斯頓與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D].首都師範大學,2005.
[4]周慶喜.英國與埃及統治下的蘇丹國家治理[D].西北大學,2017.
[5]唐繼贊.困擾埃及蘇丹的哈拉伊卜糾紛[J].瞭望週刊,1992(41):40.
長期作者|皮皮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讀工科博士|史地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