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毛主席計劃組建東南野戰軍,由粟裕統帥,但粟裕說不宜組建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經典

在開國將帥中,粟裕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堪稱我軍“戰神”級別的的軍事家,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

粟裕大將的超卓地位,不僅體現在他高超的指揮藝術,更在於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以及勇於為歷史負責,敢於指正上級戰略失當的勇氣和擔當!

1947年,是解放戰爭轉折的一年,中央軍委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提出了“將戰爭引向敵人心臟”的戰略方針,於是就有了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陳謝兵團挺進豫西、陳粟大軍轉戰豫皖蘇等一系列大手筆。

我軍的這些調動,打亂了蔣介石的進攻步伐,蔣介石不得不從進攻東北、華北和西北的部隊中抽調34個整編師79個旅集中在中原防線,並在長江流域加強防禦,解放戰爭從此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中央軍委鑑於這一戰略思想的成效,做出了另一個“千里挺進”的決策,就是組建一支野戰軍,直接渡過長江,轉戰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甚至廣東地區,最大限度地擾亂“國統區”的秩序,使國民黨統治趨於混亂直至崩潰。

為此,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東南野戰軍”,由陳毅擔任司令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鄧子恢擔任副政委,並抽調華東野戰軍第1、第4、第6縱隊組成第一兵團,第3、第8、第10縱隊組成第三兵團,具體的作戰由粟裕統帥。

1948年新年過後,中央軍委就命令粟裕,率領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渡過長江,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轉戰,爭取吸引國民黨幾十個旅的兵力回守長江以南。

3月,粟裕率領第一兵團到達河南濮陽地區休整備戰,讓部隊官兵熟悉華南地區的作戰特點,比如華南多山地丘陵,多水田河網,另外城市鄉鎮密佈,部隊還必須進行殘酷的巷戰、攻堅戰的演練。

另外,中央還決定成立“東南分局”,由粟裕擔任書記,甚至還印發了“東南流通券”,做好了財政工作準備,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過江”了。

可是,就在部隊整裝待發之際,粟裕卻突然按下了“暫停鍵”,這是怎麼回事呢?

粟裕不愧是心懷全域性的戰略家,他從最初千里挺進大別山開始,就敏銳地感到這是一步高招,但也是一步“險棋”。

當時,敵我力量對比還是非常懸殊的,大別山地處豫蘇皖,緊臨蔣介石統治核心,是蔣介石一直重點經營之地,雖然也曾經有過“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歷史,但經過國民黨反動派殘酷的白色恐怖清洗,等到劉鄧大軍重新進入大別山時,發現已經非常缺乏群眾基礎,各方面都陷入了困窘的處境。

大別山如此,江浙、湖北、湖南甚至包括江西、福建,經過國民黨的統治,尤其是經過八年抗戰,已經成為“國統區中的模範區”,反動派的勢力非常強大,我軍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

粟裕以其縝密細緻的籌算推斷能力,預料到他率領東南兵團在這些“模範國統區”作戰,必然會遭遇比大別山更加困難的後勤補給問題,而且部隊傷亡會更大!

部隊雖然不怕犧牲,但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卻不能換來預期的效果,意義在哪裡?

再說國民黨軍方面,其實也在隨時掌握我軍的情況,當我軍一旦陷入傷亡慘重又得不到補充的境地,國民黨必然不再視其為“重大威脅”,不但不會抽調江北部隊回防,甚至可能以陷入“孤軍”狀態的野戰軍做“誘餌”,坐等江北我軍派出支援部隊,進而不斷殲滅。

粟裕認為,現階段絕不宜過早孤軍深入華南,而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在華中地區給予國民黨一系列沉重打擊,才是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的最佳戰略,這也是“淮海戰役”的初步構想。

粟裕考慮成熟後,本著為黨、為人民、為歷史負責的態度,毅然地給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致電,闡述了自己反對過早渡江的冒險計劃,建議在華東地區集中兵力,給予敵人最大的打擊。

粟裕的這份電報,引起了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電令粟裕和陳毅到中央討論。

於是,粟裕和陳毅長途跋涉,趕到了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向毛主席、朱老總等人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聽得毛主席、朱老總連連點頭。

經過研究,中央肯定了粟裕的正確主張,暫停主力渡江,而是把重點放在山東、江蘇、河南一帶,這才有了後來恢弘壯麗的淮海戰役。

——瞭解更多的開國將帥故事,可以看看歷史客棧的專欄,共100篇開國將帥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