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西方話語就是權威嗎?甲午海戰的敗因,我們被西方人誤導了一百年

由 藍樹芬 釋出於 經典


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出現了一部至今依舊“歎為觀止”的歷史“神劇”,即大名鼎鼎的《走向共和》,電視劇開篇講述的即甲午戰事。劇中甲午海戰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資金加之朝廷的腐敗,從而導致艦隊沒有得以及時更新換代,武器彈藥質量低劣,或受潮影響了火力。實際上這也是流傳至今的一個歷史觀點,但海戰的失敗果真是由於缺乏炮彈火藥嗎?


1929年,英國人泰萊撰寫發表其回憶錄《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此書經由我國史學家張蔭麟先生翻譯後在中國開始流傳。在文章中泰萊寫到當時的北洋海軍主力艦艇,即鎮遠艦與定遠艦上,作戰時一共只有3枚真正的炮彈,其餘的都是日常練習使用的假炮彈,而這也是導致中國大敗的重要因素。


此說法一出立刻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且不說泰萊西洋人的身份給其說法帶來的“權威性”,關鍵是這種說法十分符合人們對晚清政府貪汙腐敗的固有印象。時任《大公報》著名報人王芸生在其名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中,對甲午海戰的描寫幾乎完全引自泰萊的回憶錄。如果說王芸生不是專業的學者,盲目採用泰萊的說法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專業學者蕭一山與羅爾綱也在其論著當中大量引用泰萊關於甲午海戰中國缺乏炮彈的說法,就十分讓人驚訝了。這足以反映出泰萊的說法在當時社會各界的流行與接受程度。

那麼這個泰萊是何許人也?

泰萊,中文名戴樂爾,在中國成立海關總稅務司之後成為了海關的一名外籍工作人員。甲午海戰爆發之後,出於好奇心與探險精神,泰萊主動請求加入北洋海軍,併成為定遠號副管帶(副船長)的助手。


有人或許有疑問,既然泰萊是甲午戰爭的親身經歷者,為何還要說他的回憶是不對的呢?其實按常理來說,親歷者的回憶自然是十分真實可靠的,但在泰萊這裡就不那麼可靠了。首先一點,泰萊撰寫回憶錄的時間是1929年,此時距甲午海戰已經過去了近40年的時間,一個正常人很難保證在老年狀態還能清楚地記起三四十年前的事情,更不用說炮彈究竟有幾枚這樣的細節問題了,但泰萊不但回憶了,甚至能清楚地記得船上只有3枚炮彈,這不是很奇怪嗎?


其次,泰萊在回憶錄中更是錯誤百出,他的身份不過是定遠艦上副管帶的一名助手,但在回憶中他卻將副管帶李鼎新記成正船長,他還自詡為定遠艦的“副司令”。如果說泰萊對中國海軍的建制並不瞭解,這還情有可原,但泰萊總不至於把當時的管帶劉步蟾當成空氣了吧?


再就是許多細節泰萊都可以說是“胡說八道”,比如北洋海軍的炮彈一直由天津機器局負責生產,而天津機器局僅在1880年一年便生產出數千枚炮彈,且炮彈的生產供應都是走正規流程的,但在泰萊的回憶裡,生產炮彈卻成了洋人提醒李鴻章之後,才讓他記起的事情,泰萊在中國工作數十年,難道連這一基本的官場工作流程都一點不瞭解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最後一點,就是泰萊的說法根本不符合常識,且不說每年生產數千發炮彈的天津機器局,會在戰前僅供給北洋艦隊主力艦艇很少的炮彈,兩艘主力艦在數小時的戰爭中僅依靠“3”枚炮彈,就能與日軍僵持好幾個小時嗎?這顯然是無稽之談。


其實除泰萊之外,像總稅務司負責人赫德等西方人也持有此種觀點,但他們連戰爭都沒有經歷過,顯然說法較泰萊更為滑稽。那麼真實的海戰中,北洋海軍究竟有沒有因缺乏炮彈而失敗呢?

這還需要新的可靠證據。而北洋艦隊參展官兵的回憶與書信顯然比西洋人的說法可靠一萬倍,在時任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信中,他早在海戰開始前的20天裡,即為定遠、鎮遠艦準備了至少150枚開花炮彈,除大口徑火炮之外,丁汝昌還準備了若干小口徑火炮,以及相應的更多數量的炮彈。


如果說丁汝昌是後方將領,那麼前方一線參戰將士的回憶就更為可靠了。據濟遠艦大副何廣成的記載,他雖極力抨擊提督丁汝昌與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在海戰中犯下的種種錯誤,併力求為“逃跑將領”方伯謙解釋,但他沒有一絲一毫關於因缺乏炮彈而導致戰爭失敗的記錄。就連當時的普通士兵,在戰後接受詢問時,也只是將失敗原因歸結為“提督無權”、“功罪不明”、“戰備不精”、“船械不備”、“洋員濫用”等,如果說兩艘主力艦隊只有3枚炮彈,早就成了將領與士兵的眾矢之的了,不會在戰後的詢問中依舊守口如瓶。

由此可見,泰萊的說法一定是無稽之談。海戰的失敗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有船艦型號落後、火炮技術落後導致發射速度過慢、艦隊陣型老舊遲鈍、將領指揮不力等種種因素,無論如何,絕不會因為僅有“3”枚炮彈而戰敗。


甲午海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遭受奇恥大辱,也是中國人徹底覺醒的開始。但對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因缺乏炮彈而失敗的說法更是廣為流傳並深入人心。但這一觀點很明顯並不符合歷史事實,而其之所以能夠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近代以來,洋人始終掌握著話語權,西方人的說法似乎總是等同於“權威”,再加上這種說法正好契合了人們對清政府的固有印象。但真相只有一個,從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證據來看,泰萊的西方話語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潘嚮明:《甲午黃海之役北洋海軍缺乏炮彈說質疑——兼論其失利原因問題》,《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潘嚮明:《黃海海戰研究:關於北洋艦隊的失利原因及陣形問題》,《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