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存在時間較短,傷亡損失較大,這支紅九軍鮮為人知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的第五十一號通告《軍事工作大綱》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的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又釋出《軍事工作大綱》,規定各地紅軍統一由中央軍委指揮,並統一制定全國各地紅軍的序列番號。目前為公眾所熟知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共有三支,分別為鄂北地區紅九軍、閩西紅九軍和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誕生在河南葉縣望夫石山腳下的紅九軍,由於存在時間較短,傷亡損失較大,幾乎鮮為人知。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軍閥混戰加劇了社會動盪,但也暫時減弱了對革命力量的進攻。當時駐紮在河南葉縣的楊虎城部馮欽哉旅內,共產黨的秘密組織(支部)已經建立,並按照上級部署進行了發展黨員、籌備起義等方面的基礎工作。為把軍閥戰爭轉變為革命戰爭,中共中央決定在楊虎城部參加軍閥混戰後,即組織兵變。

6月6日,中共中央長江局派白玉文來到該旅駐地——葉縣尤潦村傳達中共中央長江局關於兵變的指示,研究兵變計劃,決定在黨的組織基礎較好,又處在反馮前線的楊部第一旅首先發動兵變,並發動南陽縣城東部的賒旗鎮農民起義,以作策應。待奪取南陽後,與農民起義武裝會合,割據鄂豫邊區,建立革命根據地。

同時,成立了兵變前敵委員會,由中共中央聯絡員孫永康任書記,白玉文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參加前委工作。前委成立後,一方面派黨員深入士兵中間,以反對軍閥混戰、索要欠餉為號召,發動組織兵變力量;另一方面派出人員偵察周圍敵兵情況,以決定兵變後部隊的行軍路線。

7月下旬,馮欽哉旅調往舞陽下澧河店。29日晚,前委利用旅長馮欽哉赴南陽開會之機發動起義,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組織馮旅內傾向革命的連以下官兵700多人,迅速行動,掌控了軍需處,獲得軍餉和物資。當夜,起義部隊撤出駐地,按照預定路線,急行南下到葉縣辛店望夫石山。

7月30日,起義軍在望夫石山上召開誓師大會並進行整編,按照中央軍委授予的番號,宣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原馮欽哉旅手槍隊隊長張煥民任司令員,孫永康任政治委員,原馮旅衛隊營副營長劉煊與密探隊隊長姚洗心任副司令員,白玉文以中央特派員身份隨軍行動。為便於指揮,成立軍部直轄的三個支隊。

誓師大會上,白玉文、張煥民、孫永康先後介紹了全國的革命形勢、兵變的意義及部隊的任務。整編之後,紅九軍執行長江局指示,按照事先偵察好的路線,離開望夫石山,向南陽一帶進發,沿途刷寫標語,宣傳動員群眾,擴大革命影響。

7月31日,當紅九軍部隊行至南陽賒旗鎮時,遭遇聞風趕來的十七路軍及其他部隊的堵截,身陷重圍。夜幕降臨,紅九軍軍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乘黑夜實施突圍。由張煥民、劉煊率領第一、二支隊在第三支隊掩護下首先突圍,而後從敵後包抄,形成內外夾擊之勢。

但是第一、二支隊突圍後,又陷重圍,傷亡嚴重。第三支隊被打散,姚洗心帶少數人突圍。當軍部和第一、二支隊向東南方向急進時,又與反動民團遭遇,發生激戰,孫永康脫險,張煥民、白玉文、劉煊等被俘,遂被殺害,英勇就義。

由於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加之缺乏鬥爭經驗,這支短暫存在的紅九軍遭受嚴重挫折而失敗,像一顆流星悄然隕落,番號亦被撤銷。

本文原載於2014年10月20日北京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08 字。

轉載請註明: 由於存在時間較短,傷亡損失較大,這支紅九軍鮮為人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