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劉巖:舞臺轉換,熱愛永恆

從絲路舞者到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成立資助孤殘兒童舞蹈教育的文學藝術基金(劉巖文藝專項基金),與“星星的孩子”對話,再到北京市政協委員,致力於校園美育……舞臺不斷轉換,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劉巖對舞蹈永恆的熱愛。

2008年7月27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還有12天,舞蹈《絲路》正在彩排,即將在萬眾矚目中迎來自己高光時刻的主角劉巖,萬萬想不到會在這最後一次彩排中,從三米高臺跌落……從此有著世界上最靈活雙腿的年輕舞者,開始了輪椅人生。然而,跌落後的身體卻保持著舞者的姿態,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向上的力量爬出低谷,重回舞蹈世界——她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研究手舞,之後到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任教,資助孤殘兒童的舞蹈教育……她以對舞蹈的非凡熱愛自我療愈,也療愈世界。

舞者劉巖:舞臺轉換,熱愛永恆

劉巖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北京市政協委員

重啟,相信“相信的力量”

面對劉巖,總會不自覺地小心翼翼,生怕觸碰她內心的傷痛,一個熱愛舞蹈的人因為變故再也不能跳舞了,那是多大的痛苦啊!劉巖卻說:“我從沒停下過,我的夢想就是跳舞,從前是,現在是,未來還是。”

14年前,受傷後的劉巖一度變得脆弱、敏感,短暫迷茫後,她覺得自己依然無法放棄舞蹈,於是她決定了未來的方向——“考博士,回北京舞蹈學院當老師。”“無法用腿跳舞,手也一樣能舞,我可以教別人跳舞。”

考博士就算對健康人也絕非易事,當劉巖嚮導師馮雙白坦承自己的“破碎”,訴說自己僅剩的勇敢時,馮老的一句話令她受益終生:“劉巖,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她慢慢琢磨,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打敗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於是拾起被落下的勇氣,她義無反顧地投身學業,以“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為方向,思考如何繼續舞蹈事業、如何傳承併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美。2010年,博士成功上岸讓劉巖再一次由內而外地肯定了自己。

博士後出站後,劉巖如願到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任教,進行舞蹈科學教學和研究。10年間出版兩本手舞著作《手之舞之》《手之印相——手印與中國古典手舞之關係研究》,成為中國研究手舞第一人。

重啟生活,因舞蹈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又因舞蹈重新“站起來”,舞蹈帶給劉巖的是永遠向上的力量,她希望把這種力量傳遞給更多人。當她偶然瞭解到特殊兒童的生活狀態後,劉巖決定要盡己所能給他們帶去快樂,也為他們的人生帶去更多可能。

此時,“相信‘相信’的力量”成了劉巖資助孤殘兒童學習舞蹈的源動力。她的想法很簡單,資助孩子們跳舞,讓那些不幸的有殘疾的孩子也能有舞蹈做伴,也能感受到藝術帶來的最純粹的快樂,讓他們找到內心的驅動力,相信自己的力量。2010年,劉巖文藝專項基金成立了,在基金會舉辦的第一次公益募捐義拍中,劉巖幾乎拿出了自己所有有價值的收藏。基金會得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援,募得了600萬元啟動資金。就這樣,劉巖開始了公益舞蹈之路。

療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舞者劉巖:舞臺轉換,熱愛永恆

劉巖為自閉症兒童帶來實驗舞蹈療愈課程

約訪劉巖時她正在籌備第八屆“天使的微笑”兒童公益攝影展。一身運動服,扎著高馬尾,上身挺拔的劉巖自信又從容地講述著八屆“天使的微笑”攝影展記錄下來的劉巖文藝專項基金十餘年幫助的孩子們那些令人感動的美好瞬間。

劉巖文藝專項基金主要資助孤殘兒童的舞蹈教育,對第一批資助的162個孩子,劉巖記憶猶新。她的第一次創作是為11歲的聽障兒童範傑編舞。

在沒有聲音的世界裡踩準每一拍,還要和專業舞者完美配合,對範傑來說難度太大了。但他太喜歡跳舞了,尤其是街舞,他的渴望深深打動了劉巖。劉巖一下子有了靈感,在融合了邁克爾·傑克遜經典動作的基礎上,用現代舞流暢輕快的動作結合西班牙民歌的曲調,她給範傑和青年舞者馬蛟龍編出一支雙人舞作品《對他說》。終於,在劉巖的鼓勵下,範傑投入訓練,最終在幾十個舞蹈作品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到國家大劇院演出。

範傑和馬蛟龍站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他們用跺腳帶來的地板振動作為暗號,完美演繹了《對他說》,誰也看不出範傑是有聽力障礙的非專業舞者。觀眾席上,從四川跋涉而來的範傑母親百感交集,流下了自豪的淚水:“雖然我兒子聽不到,但我兒子很優秀。”劉巖說:“舞蹈給聽障兒童帶來的不僅是未知世界的美妙‘聲音’,更幫助了他背後的家庭。”

為特殊兒童編舞不僅給他們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活力,也改變著劉巖自己的生命質量。“舞蹈本身就是療愈的過程,公益更是。11年來我和孩子們相互滋養、相互治癒,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2021年劉巖文藝專項基金資助的主要物件是自閉症兒童,她希望用舞蹈療愈方式,幫助他們發掘興趣點,賦予孩子們從事更多職業的可能。劉巖和她的團隊來到兒童行為康復中心,給孩子們帶去為期三個月的實驗舞蹈療愈課程。不同於傳統舞蹈教育的帶領式教學,劉巖用遊戲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用大紙人領舞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跟隨音樂舞動,洞察孩子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受舞蹈本身的快樂。還用繪畫塗鴉、戲劇、詩歌朗誦等方式啟發孩子多彩的情緒。劉巖在教學中放低自己,滿懷赤誠擁抱每顆“星星”。

從用哭聲作“見面禮”,到期待每週的舞蹈課;從與陌生人零溝通,到第一次發出友好訊號主動和舞蹈老師擁抱……孩子們誠實的身體反應,讓自閉症干預機構的老師感到驚訝,也讓特殊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希望。

2021年末,第八屆“天使的微笑”攝影展在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間向公眾免費開放,一張張照片聚焦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的生活狀態,捕捉他們最自然的瞬間表情,記錄他們笑對苦難的純真面龐,以喚起社會對自閉症兒童的關注。

美育,成就舞蹈滋養人生

舞者劉巖:舞臺轉換,熱愛永恆

劉巖為聽障兒童編舞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的劉巖,助力美育也不遺餘力,處處可見她認真履職的身影。

2016年的某天,基金會負責人給劉巖送來一個好訊息:“扎西頓珠獲得全國專業舉重比賽第三名!”劉巖高興地拍起手來。2010年的玉樹地震,讓許多孩子成了孤兒,14歲的扎西頓珠是他們中的一員。劉巖文藝專項基金資助她在北京學習舞蹈。面對生活的重大變故,心理健康需要特別關注,劉巖堅信舞蹈可以讓她遭遇重創的心靈得到慰藉。對扎西頓珠來說,音樂、舞蹈帶給她的不僅是學會了一支舞的成就感,而是在和同伴合作、與音樂交流中,“有了向內向外的輸入和輸出”,終於走出傷痛,重拾快樂。許多年過去,回到家鄉的扎西頓珠已為人妻為人母,雖未從事與舞蹈相關的行業,但被舞蹈療愈過的痕跡卻流淌在她的血液裡,一直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她的人生。

劉巖說:“這就是舞蹈教育對孩子心靈的重構作用,舞蹈表現生活的美好,並藉此陶冶情操,培養孩子的自信。透過舞蹈教育,影響他們一生。”

2021年“雙減”政策推出,劉巖又在思考如何更好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全面成長。她希望將藝術教育合理有效地安排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用持續的藝術活動提升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充分的藝術薰陶。在近期召開的北京市政協常委會上,劉巖提議“中小學課後服務中可以多增加一些藝術類活動,給學生更多選擇”。要加強藝術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降低家長在孩子藝術教育上的投入。

如果未曾經歷那次墜落,可以預見劉巖會一直跳在鎂光燈下,享受舞臺帶來的歡愉。但現在,舞臺轉換、角色輪轉,她用代表美好祝願的合手蘭花指,傳播著溫暖與愛的力量,用舞蹈和公益的雙腿,朝著美好未來邊走邊舞……

來源:中國婦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46 字。

轉載請註明: 舞者劉巖:舞臺轉換,熱愛永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