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最像開國君主的梟雄竇建德,為何會敗給李世民?
在隋末的諸多亂世梟雄當中,竇建德絕對算是一個奇葩。
之所以說他是奇葩,是因為相比李淵、李密和蕭銑等人,竇建德是唯一一個出身底層,最終卻與他們分庭抗禮,甚至平起平坐的存在。
而且,竇建德還有一點,和其他人截然不同。那就是他在底層百姓當中,巨大的聲望。哪怕後來竇建德兵敗被殺,原本屬於他的山東舊部,仍是再次揭竿而起。直到竇建德身死百年後,在山東地區,仍然有很多人,祭奠竇建德。
那麼,這位隋末梟雄,到底有何魅力,才能讓當地的百姓如此懷念他?他的一生,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1.人緣好也能引來大禍
竇建德出生於公元573年,這一年,是北周建德二年,北齊武平四年。
距離隋朝開國,還有九年的時間。
竇建德出身扶風竇氏,祖上倒是也曾經闊過。東漢開國年間,那位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竇融,就是竇建德的老祖宗。不過,竇融後代很多,混得好壞也是各有不同。有的混得比較好,比如北周大將軍竇毅那一支。竇毅的女兒,後來嫁給了李淵,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后。而如竇建德他們家這一支,混得就很一般了。
據史書記載,竇建德家裡世代務農。按照古代的習慣,能稱得上是世代的,至少也是五代起步。由此可見,竇建德家裡的條件,確實十分一般。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裡面,說竇建德和李淵的皇后竇氏,是表兄妹的關係。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依據,因為兩人之間雖然都有竇融這麼一個老祖宗,但從東漢到北周,中間隔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兩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已經相當遙遠了。
不過,出身底層的竇建德,卻有一個十分珍貴的品質。
那就是仗義。
竇建德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卻從不吝嗇財貨。從史書上的一些蛛絲馬跡推斷,竇建德家裡絕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也就是稍微殷實些的家境而已。不過,竇建德卻從不在錢財上太過計較,周圍有人遭難,他往往也會主動出手幫助。而這種品質,後來也成了他能夠被人們廣為銘記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竇建德早期的接濟人群當中,還有一個人,對竇建德日後十分重要。或者說,是對竇建德死後的很多事情改變很大。
這個人,就是劉黑闥。
竇建德人緣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據史書記載,竇建德父親去世的時候,前來送葬的,足有上千人。要知道,當時的竇建德,不過只是一介布衣,談不上什麼人情世故。他們願意來給竇建德的父親送葬,恐怕就是因為竇建德的原因了。
就這樣,從北周到隋朝,竇建德逐漸長大。但因為不是出身大世家,所以也很難入仕。就算人緣很好,也只能勉強做個里長之類的小官。在這期間,竇建德因為這點官家身份,結識了諸如孫安祖之類的一些人。這些人,後來在隋末都曾傭兵自立,成為一方勢力的領袖。不過當時,竇建德家裡還勉強過得去,所以也沒被逼的走投無路,非得起義的地步。
但是,到了大業七年之後,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徹底改變了竇建德的命運。
因為當時竇建德人緣特別好,認識的各路草莽也比較多。所以這些草莽勢力四處劫掠的時候,往往都會避開竇建德家裡這邊。但這件事,卻引來了縣官的懷疑,認為竇建德和這些盜匪有勾結。所以一聲令下,將竇建德全家老小全都抓了起來,然後一個沒留,全都殺掉了!
竇建德當時到底有沒有跟盜匪勾結,這件事並不好說。但毫無疑問,當時的那些草莽,竇建德確實都認識。人家可能也確實是因為竇建德的原因,所以避開了他的家鄉。不過,就算這樣,那位縣官的做法,毫無疑問,肯定是太過分了。
在縣裡抓捕的時候,竇建德僥倖逃了出來。但他的全家老幼,卻全都被殺光了。
既然活不了,那就乾脆起義得了!
於是,就這樣,竇建德正式走上了起義推翻隋朝的道路。
2.從草根到夏王
竇建德決定起義之後,他的好人緣再次發揮了作用。當時願意跟他一同起義的朋友下屬,足有兩百多人。單憑人緣和威望能夠做到這一點,絕對是很不容易了。
竇建德就帶著這兩百人,首先加入了家鄉附近最大的一股勢力,這股勢力當時的首領,名叫高士達。加入高士達之後,竇建德被任命做了一個司兵的小官,大概就管著他手底下這兩百多人。竇建德起義之後不久,因為早有威望,所以不斷有人來投奔他。尤其是後來,當年曾被他接濟的那個名叫孫安祖的傢伙,兵敗被殺了。孫安祖麾下數千人馬,也是走投無路,最後大家一合計,乾脆直接投奔了竇建德。
就這樣,竇建德麾下的勢力,開始迅速膨脹,很快就超過了一萬人。
已經擁兵過萬的竇建德,這時候依然保持了他的樸素精神,習慣於和士兵們同吃同住。正是因為他這種帶兵方法,使得士兵們對他也十分信服。這一萬人,雖然都出身底層農民,但在竇建德的帶領下,卻漸漸成了氣候。
大業十二年,實力迅速膨脹的竇建德和高士達這邊,終於引來了隋朝官方的注意,開始派兵前來圍剿。結果這一戰當中,當時作為首領的高士達,狂妄自大,不聽竇建德的建議,最後自己兵敗被殺了。而竇建德,也一度被隋軍打得潰敗,僅率百人逃了出來。後來到了饒陽縣後,才憑著這百來號人攻下了饒陽縣作為據點。當時高士達的很多殘兵敗將,再加上週圍一些活不下去的農民,再次來投奔竇建德。就這樣,竇建德手下實力再次恢復到三千人左右的規模。
不過這一次,竇建德自己便成了最高領袖,不再受人掣肘了。
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竇建德開始逐漸展現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其他人打下隋朝的地盤後,都直接處死當地的官員,唯有竇建德,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反倒厚待他們,將他們當做貴客。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竇建德的實力迅速擴張,附近郡縣也開始前來歸降。竇建德的麾下的力量,迅速膨脹到了十幾萬人。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竇建德就從僅率百人逃出生天,到傭兵十餘萬。
大業十三年,竇建德自稱長樂王,年號丁丑。七月,隋軍名將薛世雄率兵三萬人,前來圍剿竇建德,但卻被竇建德最終擊潰,實力更加強大了。
就這樣,到了大業十四年。
這一年,江都政變爆發,隋煬帝楊廣被他昔日最為信任的禁軍給勒死了。
楊廣一死,天下瞬間分崩離析。而竇建德,也從原來的反賊,正式成了一方諸侯,而且是擁兵十餘萬的強大地方勢力。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整個天下風起雲湧。關中地區,李淵和薛舉死磕,並且最終打贏了薛舉,趁勢逐步統一了關中地區。中原地區,王世充、宇文化及和瓦崗軍的李密三家大戰,原本實力最弱的王世充,最終卻取得了勝利。南方,以蕭銑等人為首的各種割據勢力,也紛紛冒頭,迅速搶佔地盤。
所以,大業十四年這一年,或者說唐朝武德元年這一年,整個天下都無比的混亂。各方勢力都在迅速擴張地盤,大魚吃小魚。而在這個混亂的過程中,竇建德無疑是得利最大的一方。
在這一年之前,中原地區最大的三股勢力,一個是領導瓦崗軍的李密,一個是鎮守洛陽的王世充,一個是固守江都的楊廣本部。楊廣被殺後,江都的勢力被宇文化及繼承。而在接下來的三家大戰當中,竇建德趁著混亂,開始迅速擴張。而且,在李密和宇文化及相繼敗亡後,又吃下了大量原本屬於他們的地盤,一躍成為當時天下最強的三個勢力之一。
當時天下諸多勢力當中,實力最強的,無疑是關中的李淵。緊隨其後的,便是三家大戰當中勝出的王世充,以及亂中取利的竇建德。
同時,在楊廣死後,竇建德也聽從了屬下的建議,改國號為夏,自稱夏王。
從一介布衣到一國之主,竇建德只花了三年的時間。
3.逐鹿天下
建國之後的竇建德,策略其實一直都相當的正確。
楊廣死後,他沒有稱帝,而只是稱王,這樣就避免了被圍攻的下場。後來宇文化及兵敗後,逃到了他的地盤,他直接出手幹掉了宇文化及,給楊廣報了仇,得到了很多隋朝舊屬的好感。殺了宇文化及之後,竇建德直接拿宇文化及的人頭,獻給了北方的突厥,又和突厥人打好了關係。
同時,在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稱帝之後,他還主動交好王世充,派使者去朝拜楊侗,在大義上佔據了有利地位。
最重要的是,已經建國的竇建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艱苦樸素的風格。所有得到的金銀財寶,一律分發下去。甚至於,竇建德本人連肉都不怎麼吃,和底層士兵伙食一樣。
這樣的所作所為,無疑是真正的亂世梟雄。要是這樣的人都不發達,那才是真的沒有天理了呢。
但是,就是這樣的竇建德,接下來卻遇到了兩個大難題。
首先,是他底層的出身。
相比關中的李淵,洛陽的王世充,甚至南方的蕭銑。竇建德是典型的草根出身,就算他本人雄才大略,但是在治理國家一事上,仍是捉襟見肘。最關鍵的是,當時竇建德麾下,特別牛的人也比較少。不像漢朝的劉邦,或者明朝的朱元璋,麾下有一大堆猛人。而且,在財力上,竇建德也遠遠不如其他幾家。這一點差距,直接體現在軍隊的裝備上,也為後來竇建德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其次,是當時時局變化的太快。
因為有著那些大世家的支援,關中的李淵,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統一了關中,然後自立為敵。而洛陽的王世充,打贏了三家大戰之後,直接廢了楊侗,同樣自己登基稱帝了。這就使得竇建德不得不暫時和王世充絕交。
到了武德三年,當時整個天下的小魚們,已經被逐漸吃的差不過了。各大勢力的範圍,開始真正成型。到了這個時候,再想像之前那樣戰無不勝,就比較困難了。比如,竇建德曾經試著去和幽州的羅藝打過一仗,最後也只是互有勝負而已。
另外,同樣是在這一年,已經統一關中的李淵,開始將目光投向整個天下。他首先進攻的目標,就是洛陽的王世充。而他派出統帥大軍的,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
面對李淵的進攻,王世充根本抵擋不住。當時統軍的李世民,雖然剛剛年過二十,但是卻出奇的能打。就這樣,王世充節節敗退。僅僅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李世民打下了全部地盤,只留下了一個洛陽城還在堅守。
當時的王世充,果斷向竇建德求救,希望竇建德能夠來援救自己。
面對王世充的求救,竇建德並沒有拒絕。他深深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王世充敗了,那麼接下來,等李淵吃下了王世充之後,一定會轉頭來對付他。不過,當時竇建德又有坐收漁利的心思,想著最好是李淵和王世充兩敗俱傷之後,自己在主動出擊,這樣不但能一舉拿下洛陽,還能開啟通往關中的道路。
所以,對於王世充的節節敗退,竇建德並沒有著急。直到後來王世充徹底被圍困在洛陽城之後,竇建德才傾力而出,帶了麾下全部的十幾萬精銳,前來救援王世充。
一直到這裡,竇建德的策略,其實都沒有任何失誤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完美。
但是他唯獨算錯了一點,那就是,他沒想到唐軍那麼能打。
或者說,統領唐軍的李世民,會是一個那麼能打的人。
4.兵敗被殺
竇建德千算萬算,都沒想到,唐軍的實力,會比王世充強那麼多。在打垮王世充的過程中,唐軍的實力根本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反而因為一連串的勝利,士氣如虹。
而當聽到竇建德舉傾國之兵前來救援的時候,當時李淵都已經下令,讓李世民班師回朝。然而當時的李世民,卻並沒有聽令。反而讓弟弟李元吉率領大軍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僅僅率領數千精銳,前往虎牢關阻擊竇建德。
就這樣,虎牢關大戰爆發。
這一戰,也是唐朝開國的定鼎一戰。
李世民雖然僅率數千精銳,但速度卻更快。在竇建德抵達之前,便拿下了虎牢關。依仗虎牢關的險要,硬是把竇建德十幾萬大軍,擋在了虎牢關外一個多月的時間,半步不得寸進。
這一戰,竇建德的缺點,也徹底暴露了出來。
那就是一個窮字。
竇建德本人出身底層,他麾下計程車兵也大多如此。再加上他擁兵時間其實很短,根本來不及整合內部。所以,竇建德這支大軍,雖然人數很唬人,但裝備卻差的一塌糊塗。用來攻城的重型裝備,更是幾乎完全沒有!
要不然的話,就算竇建德用人命去填,也不可能十幾萬人打不過李世民的幾千人啊!
更誇張的還在後面。
雙方僵持了一個多月之後,當時唐軍這邊,因為固守不敗,所以士氣更盛。而竇建德這邊,則因為雄關阻路,士氣衰弱。面對這座虎牢關,竇建德也不知如何是好,同時也稍微放鬆了警惕。
但就是這個時候,李世民忽然率精銳殺出,直取中軍。當時李世民率領的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甲軍。
玄甲軍是純粹的騎兵,不管是機動性還是裝備,都比竇建德的農民軍強了太多。實際上,在古代的大戰當中,裝備同樣十分重要。君不見,直到上千年之後的明朝末期,擁有較好裝備的關寧鐵騎,一樣可以幾千人追著李自成幾十萬農民軍打?這就是裝備的重要性了。
竇建德萬萬沒想到,僅僅數千兵力的李世民,竟然敢主動率軍出擊,而且還敢直取中軍。而他的這個失誤,也成了他致命的缺點。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竇建德,正在中軍大營開會,討論怎麼對付李世民,就在這時,李世民發動了突襲。當時毫無準備的竇建德大軍,根本來不及抵禦,只能看著李世民一路瘋狂鑿陣,最後衝到了竇建德的大營,然後將竇建德給俘虜了。
以三千玄甲軍破竇建德十幾萬大軍。
這一戰,也成了李世民的封神一戰。
主帥被擒,麾下的軍隊自然沒了主心骨。所以接下來,竇建德的十幾萬大軍,被李世民一戰擊潰。
被擒之後的竇建德,被李世民先是帶到了洛陽城下。看到竇建德之後的王世充,再沒了任何希望,只能開城投降。再之後,竇建德便和王世充一起,被帶回了長安。
最終,李淵並沒有因為竇建德的仁義就放過他,直接下令,將竇建德當街斬首。武德四年七月,竇建德被當街處斬,時年四十九歲。
一代梟雄,終於謝幕。
結語
縱觀竇建德的一生,從最開始的起兵,到後來的建國,其實都稱得上是十分有勇有謀。他所採取的策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算得上是最好的選擇。
之所以會失敗,最大的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因為他出身底層,立國時間太短,沒能取得山東士族集團的廣泛支援了。
如果竇建德立國的時間能夠長一些,有時間在軍備上下下功夫。那麼在虎牢關大戰當中,就算純粹用命去填,李世民也絕不可能用數千人,擋住竇建德十幾萬大軍。
竇建德的失敗,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出身二字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