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
有句名言說得好: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的戰鬥中被最後的一顆子彈打死。畢竟和平了就不會再有軍人的事情了。實際上在歷史中,很多名將並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被自己人害死,岳飛,袁崇煥等,還有一個,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李牧。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作為一名趙國人,在趙國深受重任。因為趙國的邊境和匈奴很近,所以雙方經常發生衝突,而李牧就是在和匈奴額作戰中成長起來的。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不能用常理看待,而李牧就是這一名言的忠實信徒。在防守匈奴時,李牧是很膽小的,他嚴令士兵在匈奴入侵時外出作戰,要求他們趕緊躲到城池中,不要和他們交戰,也不要追趕他們。士兵們都很詫異,連匈奴也很奇怪,畢竟是來搶東西的,就算打不過也得裝裝樣子好讓上級滿意吧。但是李牧卻好像被嚇破了膽,就是不敢和匈奴交戰。
於是雙方每隔一段時間就上演這樣的戲碼:匈奴入侵,李牧點燃烽火臺,讓大家趕緊回到城裡,匈奴見無機可乘,只好退去。就這樣過了幾年,匈奴什麼也沒有搶到,趙國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上級官員和士兵不願意了。畢竟是軍隊,老是這樣做讓士兵的自尊心很受傷。而且趙王也認為李牧膽子太小,無法有效抵抗匈奴,於是把他召回,另拍被人去任職。
新到任的將領很勇猛,每次匈奴來襲都率軍作戰,但是勝少敗多。損失很大。而且因為連續作戰,耕種和放牧等生產活動都受到很大影響。無奈之下,趙王只好再次請求李牧出山赴任。但是李牧卻以有病推辭。趙王便再三強硬表態,這才讓李牧鬆口。但是李牧領兵是有條件的,就是趙王不能干涉他的用兵,趙王思慮再三最終答應了。
李牧回到邊境後,還是老樣子,就是避戰,不與匈奴直接衝突,這讓匈奴有勁沒處使,感到十分鬱悶。李牧卻不管這些,他好好安撫士兵,儘量阻止大家恢復生產,似乎是一名官員而不是一名軍事將領。但是李牧卻還是堅持自己的辦法。就這樣過了幾年,士兵們都感到信心十足,憋足了勁要和匈奴作戰的時候,李牧這才感覺士氣可用。於是他挑選精銳士兵,用牧民的牲畜做誘餌,匈奴小股部隊來襲,就假裝潰敗,故意示弱。於是匈奴上下都認為李牧不過如此,單于更是親率大軍前來,這正中了李牧的圈套,於是李牧一鼓作氣大敗匈奴,斬殺十餘萬人。一戰定乾坤,此後十餘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趙國的邊境,這些都是李牧的功勞。
秦始皇
李牧因為對戰匈奴的功勞被升入朝堂任職,此後的李牧主要的對手從匈奴變成了秦國。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了十餘年,趙國國力受損,再也無法對秦國保持威懾力,只好被動的防守。而秦國則一步步蠶食趙國的領土。再加上趙國內訌,大將廉頗也逃往魏國,這更讓趙國的境況雪上加霜。此時趙國唯一可以依靠的將領只有李牧。李牧也不負使命,他先後攻下燕國的幾座城池,打消了燕國趁人之危的野心,然後率領全部趙軍主力對抗秦軍。
面對實力佔優的秦軍,李牧還是採用老辦法,先示弱不佔,消耗敵人計程車氣,再伺機尋找機會,最終一舉擊敗秦軍,李牧也因公受封武安君。
一年後,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進攻趙國,李牧也再次臨危受命,率軍抵抗秦軍。雖然秦軍來勢洶洶,但是李牧沉著應戰。他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再次大敗秦軍。與此同時,李牧還擊敗韓國和魏國的侵襲,包圍了趙國的安危。
王翦
但是作為秦國統一六國的頭號對手,趙國註定要和秦國一決高下。這次秦王嬴政使出了他的王牌-名將王翦。面對多謀善戰的李牧,白起深知單純靠軍事作戰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於是便建議實行反間計。於是嬴政便派人收買趙王的近臣,讓他誣陷李牧圖謀不軌。此時的趙王也是昏庸無能,他不假思索便派人去前線取代李牧作戰。李牧為了趙國大局著想,沒有聽從趙王的命令。這讓郭開等人更加有藉口汙衊李牧,於是趙王連召見李牧詢問的想法都沒有在,直接讓人把他抓起來,最終將他處死。
臨陣斬將的趙軍軍心大亂,再也無力抵抗秦軍,三個月後就被秦國消滅,趙國也隨之滅亡。
李牧作為趙國的優秀將領,是當時為數不多可以抵抗秦軍的將領,最終卻被小人所害,一代忠魂就此消失。趙王的舉動無異於自毀長城,也最終導致了趙國的覆滅。
本文由頭條號太史公說歷史原創,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