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帶著問題糾偏,乃至透過大刀闊斧地革新,以消除不利於工科生成長的機制性弊端,工科生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現象,亟待扭轉。據報道,近日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呼籲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該呼籲在輿論場中迅速發酵,引發熱議。
“工科理科化”的典型特徵,是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其一大表現是,本科生實踐機會少、時間短、訓練強度低,實踐多停留在企業參觀層面。由此帶來多重後果,比如,高校無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而“逃離工科”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此前,有統計顯示,中國超9成本科高校開設有工科專業。如果工科生得不到良好培養,不僅影響他們成才,還掣肘中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同時也不利於高校工科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曹德旺等人的聯署呼籲頗具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停留於簡單呼籲,而是在直陳利害的同時給出了求解之道,即:進一步打破“唯論文”導向,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師評價體系;鼓勵教師走出實驗室,去業界發現、尋找科研問題;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真實專案;強化通用型人才培養;塑造工程師培養文化;加強對企業接收學生實踐的保障。
不難發現,每一條建議都有現實指向,且計深慮遠,值得相關部門關注。以塑造工程師培養文化為例,無論涵養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嚴謹務實的敬業精神,還是弘揚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都很有必要,但這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塑造工程師培養文化,要有緊迫感,更要有耐心。
提出建議不難,難的是這些建議能不能落地?以加強對企業接收學生實踐的保障為例,工科生的實踐機會為什麼少?按說,企業接受學生實踐,學生到企業鍛鍊,本是雙贏,為何沒有形成雙向奔赴?
此外,有學生解決了生產線上的關鍵工藝問題,卻經常因為沒有發表頂刊論文,而不得不面對畢業評優時的窘境。什麼是造成這一窘境的原因?堅持問題導向,帶著問題糾偏,乃至透過大刀闊斧地革新,以消除不利於工科生成長的機制性弊端,工科生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如果非得要求工科生髮表頂刊論文才能評優,對工科教育來說,豈非本末倒置?顯然,欲改變“工科理科化”,起碼得先攻克“唯論文”導向。投身科技創新,還應緊盯“四個面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此,就要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唯論文”導向,更多以能不能有利於國計民生來考量。
當然,需要釐清的是,改變“工科理科化”不是要工科生不重視理論,也不是要工科教育拋棄論文要求,更不是把工科生培養成只顧動手而無其他能力的單一型人才。事實上,曹德旺他們還提出“強化通用型人才培養”,這是富有遠見的建議,值得深思。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秦川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