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為桑政策為什麼會失敗?

由 完顏翠琴 釋出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集就是內閣算賬,國庫入不敷出。作為內閣首輔的嚴嵩以及他手下的那幫人肯定要想法子彌補虧空,這是改稻為桑的大背景。
因此,從出發點來說,改稻為桑沒有問題,嘉靖作為最高領導也同意了這個方案。而隨著沈一石自殺,楊金水裝瘋,鄭泌昌何茂才砍頭,高翰文罷黜,改稻為桑政策徹底流產,最後國庫還是靠著鄢懋卿巡鹽的二百萬兩銀子才勉強撐過去的。
而改稻為桑失敗的原因至少包含了官員百姓矛盾、黨爭以及嚴
先說官員百姓矛盾,這點其實張居正和海瑞在劇中反覆提到過了:官府藩王的土地不納稅,稅賦全壓在平民身上,百姓不堪重負只能把土地賣給官府藩王,造成土地兼併。這會造成兩個問題:第一,朝廷的稅收會越來越少;第二,百姓的資產也越來越少,豐年還能從地主家掙到點糧食,一旦碰到災年,可能吃飯都是問題。久而久之,勢必會激起民變。
後來高翰文作為棉商給朝廷準備了用於和談的十萬匹棉布,談到經營棉布的分成問題:土地所有者(基本都是有官員背景的家庭)六成;朝廷三成;棉農一成。如果改稻為桑成功,分成估計也跟這差不多。可能有人會說能分一成也不錯啊,夠吃飯不就行了?
短期可以,長期不行。第一,中國老百姓對於土地種糧食的執念非常之深,尤其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農耕時代,同樣要上稅,種棉桑還得去買糧食,官府和商人肯定又會從中作梗賺差價,你說老百姓更願意種糧食還是種棉桑?第二,改稻為桑是基於朝廷同西洋談成了五十萬匹的絲綢生意,所以不得不壓榨糧農種桑,可一旦這個生意因為政治或者外交什麼原因做不成了那又怎麼辦呢?百姓產出來的絲還能賣出合適的價格嗎?這期間的損失又誰來賠償呢?第三,退一萬步說,就算百姓種桑可以正常生活,日子過得也還算滋潤。可如果碰到災年怎麼辦,糧食不夠了肯定漲價,稅賦又還在那兒,那不就是逼著百姓賣土地嗎?
因此,老百姓拒絕改稻為桑是有他們自己的考量的。胡宗憲的三年實施也是對的,逼到一年實行,只能毀堤淹田,之後就是被人抓住把柄,整個嚴黨都毀於一旦。
第二個原因,黨爭。其實自從海瑞王用汲被派到浙江之後,浙江就已經是黨爭的明牌之地了。表面上看,海瑞是實心用事,無黨無派。可第一,實心用事就是為什麼海瑞能被調到浙江的原因,而且實心用事就足夠上面的人拿來對付嚴黨了;第二,正如後來胡宗憲跟海瑞所說,你一個小小的七品官,之所以能夠攪起那麼大的波瀾,是因為有人想讓你攪起波瀾。從結果來看,如果不是橫裡殺出一個海瑞,死死揪著毀堤淹田,私放倭寇(注意,海瑞並沒有直接攻擊改稻為桑的政策本身),鄭泌昌何茂才不至於掉了腦袋,楊金水也不會裝瘋。這些負責人一倒,改稻為桑自然也就辦不成了。
後來,嚴世蕃在紫禁城的道上和高拱張居正大吵:我們在前面堵窟窿,你們卻在後面使絆子。攪吧攪吧,總有一天大明朝會被你們攪沒了。嚴世蕃站在他的角度這句話說得沒有問題,而且從後面趙貞吉譚倫接任浙江後,五十萬匹絲綢依然沒織夠,可以看出,論做事,清流派不一定就比嚴黨更行。黨爭徒加了內耗,可並沒有獲得更好的結果。
第三點,嚴黨用人不力。其實說實話,鄭泌昌何茂才兩個人作為嚴黨的官僚是稱職的,嚴世蕃更不用說,他們做的很多事都是基於自己所在陣營的利益,大部分都符合邏輯。比如毀堤淹田目的是更快地執行改稻為桑,比如私放倭寇趁機抓捕反抗政策的百姓,以及準備直接除掉海瑞,這些事從他們自身的利益出發而言都沒有問題。只不過在執行層面,或因為對手太強,或因為運氣,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楊金水的道行那麼高,還有宮裡護著,不照樣只能靠裝瘋才保住一條命嗎?
鄭泌昌何茂才不行是相對於胡宗憲來說的,如果真按胡宗憲分期三年的實施方案來做,改稻為桑成功的機率會大大提升。只不過嚴嵩老了,嚴世蕃做事又太急,當然國庫對銀子的需求也比較急。最後胡宗憲只能被晾在一邊,不過從後面胡宗憲出兵保護海瑞來看,胡宗憲對於一年之內實施政策自始至終都不同意。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