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長向媒體爆料,稱廣東深圳市東湖中學初中一年級的英語老師,會使用一款軟體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該家長說,這款軟體前15天免費,免費期之後一年收費395元/人。該家長希望學校停止這種網上軟體完成作業的程式,或者換一種免費軟體。12月7日,東湖中學一位工作人員回應稱,英語老師推薦使用這款軟體進行訓練,屬於選做作業,非必做專案,學校不參與收費。
老師推薦收費軟體雖為“自願”,但收費和不收費的孩子的口語作業是不一樣的,有些作業交費才能完成……這樣的做法算不算違規之舉?推薦收費軟體背後有無利益糾葛?收費和不收費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業算不算人為製造教育不公?關於此事的爭議,立馬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事關教育公平大事,輿論熱議之下,學校回應稱“該作業屬於選做作業”“學校不參與收費”。回應一方面指出老師沒有強制,只是推薦一些“選做專案”,讓有條件購買作業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學習;另一方面指出學校沒有參與收費。老師沒有問題,學校也沒有問題,這樣的回應看似嚴絲合縫,看似“都沒有問題”的回應,卻只是在和稀泥。
此次事情的核心問題是“合理不合理”,這樣的合理性不是從道德上來說的,而是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規為準繩。關於收費軟體,教育部是有明確規定的。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使用任何App,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加強監管,堅決杜絕有害App侵蝕校園。這明確了底線:老師不能隨意推薦App。因此,不管是“必做專案”還是“選做專案”都不影響此事的定論,老師推薦收費軟體,在程式上就是有問題的。
對此事的審視,學校不能點到為止。讓老師認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合適,讓他們知道教育的邊界,這樣的底線必須樹立起來,也必須被遵循。而對學校來說,也應該讓其知道相關的制度規定,不能任由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唯此,才能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更好地紓解大眾的教育焦慮,營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