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來看看真實的楊家將的情況。
楊家將第一代英雄楊繼業,原名楊崇貴。他父親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之亂佔據麟州,自稱刺史。後歸附後漢,與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交好,把少年時期的楊崇貴派去劉崇那裡。
郭威建立後周後,劉崇不服,割據建立北漢。這時候,楊信歸附了後周,而楊崇貴卻留在北漢,兩父子分侍兩個帝國。當然,在五代那個帝王將相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時期,這也是很正常的。劉崇並沒有因此猜忌楊崇貴,還收他為養孫,改名劉繼業,讓他擔任侍衛親軍都虞候。
(楊業)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戰功卓著,被國人稱為“楊無敵”,以功升遷至建雄軍節度使。不過《宋史》和《遼史》對他這一段戰功的記載都非常少。《宋史》記載的僅有的幾次與宋軍交鋒,劉繼業都以失敗告終,簡直不知道“楊無敵”的威名從哪裡來的。看來,所謂的歷史事實還就是恪守“為尊者諱”的信條吧。
《遼史》中記載楊業最後被契丹人俘獲時,耶律斜軫曾責問楊業道:“你和我國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今天終於抓到你了,你還有何面目和我們見面?”由此可見當年楊業主要是和遼兵打仗。
北漢雖然一直臣事於遼,但契丹人侵掠北漢邊境,“打草谷”撈取財物的事情卻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楊業在和他們對抗中恐怕是經常打勝仗吧,不然耶律斜軫也不至於說出那樣酸溜溜的話。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打太原,北漢末主劉繼元投降宋軍。不過這時候劉繼業並不屈服,還一直堅持抵抗,直到太宗讓劉繼元對他勸降,他跪下來,對著劉崇陵寢咚咚咚磕過幾個響頭後,才大哭著解甲歸降。他的忠勇形象,怕就是這時候為宋人所識吧。他歸降的時候,已是太宗時期,傳奇演義中他救宋太祖的橋段,顯然是不存在的。不過,太宗對他還是很重視的,讓他改名楊業,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遼國的重任。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契丹十萬大軍從雁門關殺入宋境,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大獲全勝,殺死遼國駙馬爺蕭咄李,生擒遼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此一戰後,遼軍一見“楊”字大旗便心驚膽顫,望風而逃,“楊無敵”的威名再次響起。朝廷因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在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的時間裡,遼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功業受到守邊主將的嫉妒,多次上書宋太宗,誹謗於他。這個誹謗者是誰?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但如果咱們猜得不錯的話,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最後在楊家將傳奇中成為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也並不算冤枉他。太宗並沒有相信,把這些誹謗書都裝在一個信封裡,一齊交給了楊業。
太宗這一招,表面看起來是對楊業的信任,其實不然,他同時還向楊業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你的把柄都在我手裡呢,你好自為之吧!太宗不只是對楊業這麼做,對很多將領他都這麼做過。這大約也是他猜防邊將的一種手段吧。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太宗決定全面北伐。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全線推進。楊業作為潘美的副手率領西路軍進攻遼國寰、朔、雲、應四州。出師僅兩個月,西路軍便戰果累累,四州手到擒來。但由於東路軍曹彬部潰敗,中路軍田重進部逃跑,西路軍便成了孤軍。遼軍在解決了宋軍東、中路軍後,集中十餘萬兵力大舉反擊宋西路軍。宋太宗命各路人馬班師。但是給西路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們把剛收復的四州民眾遷往內地。這是一項艱鉅任務,敵軍大兵壓境,已攻破寰州,民眾行動緩慢,遲遲不願動身。
楊業提建議道:“遼軍勢盛,我們不可與正面交鋒,可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前來迎戰。這時候,再令朔州民眾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千名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老百姓就可安全內遷了。”楊業提這條建議,是基於他對邊關地形的熟悉、對遼軍的瞭解以及當下的主要任務來說的,算得上萬全之策。
但是監軍王侁好大喜功,不同意楊業計策,還命令他去攻打寰州,出言諷刺他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手裡又有幾萬精兵,卻畏敵不戰,難道你有其它圖謀?”潘美在一邊不開腔,算是默許。楊業無奈,只得帶兵前去。臨行前流著淚對潘美說:“此去必然失利,我本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但是我不願我的兄弟們都這麼糊里糊塗去死,務必請你們在陳家谷兩翼佈置強弓硬弩接應,否則,我會全軍覆沒的。”
楊業帶兵前去後,王侁見楊業並沒有遇到阻擊,以為前途容易。為了搶功,便擅自撤離埋伏,率軍前去。沒想到這是遼軍的誘敵之計,結果沒走多遠就被打得大敗,慌忙帶兵逃跑。潘美見王侁戰敗逃回,也撤離埋伏逃掉。等楊業一路浴血奮戰退到陳家谷,見空無一人時,不禁撫胸痛哭。身受十多處重傷,最後墜馬被俘,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死,潘美是有責任的。監軍王侁不懂軍事,但他是懂的,他不明白讓楊業去打寰州是死路一條嗎?卻默許王侁的威逼,實際上是存心整死楊業。後來他見王侁擅自撤離埋伏,久經沙場的他當然也明白這是多麼危險的舉動,卻聽任王侁離去,後來,連他也跟著逃跑了,直接導致楊業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世楊家將傳奇中把他演繹成大奸大惡之人,真是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
楊家將第二代英雄的核心人物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叫楊六郎。《宋史》記載的楊業也有七個兒子,不過楊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個兄弟大,不是長子就是次子,斷不會是第六子,但楊延昭確實被時人稱為“楊六郎”。究其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他在整個家族同輩中排行第六;還有一種說法是契丹人迷信,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是他們的災星,因此稱呼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六郎)
後一說法顯示了楊延昭像他父親一樣在遼軍中的威名。不過事實上,楊延昭並沒有取得像他父親那樣的功業,而且他在當時也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楊業犧牲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勉強算是個中級軍官。他雖然也打了幾個勝仗,但由於職位低,指揮的人馬少,因此勝利的範圍並不大。
比較有名的是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舉進犯。楊延昭駐守的城市是遂城。遂城十分狹小,且很不堅固,又缺乏守城器械。遼軍猛攻幾天後,守城軍民十分恐懼,欲棄城逃跑。楊延昭給大家鼓氣,把全城丁壯集中起來,死命防禦,但搖搖欲墜的遂城並不能減輕大家的恐懼感。此時天寒地凍,楊延昭想了個主意,他讓大家從城中運來大量的水,趁夜黑澆在城牆上。
第二天早上,遂城便成為一個冰城,遼軍在這樣的城牆上根本爬不上來。試了幾次後,不得不怏怏離去。這時,楊延昭趁機率兵追擊,斬獲無數。此後遼軍又攻打過幾次遂城,都沒佔到半分便宜,因此,遂城在當時也被稱為“鐵遂城”。
鹹平四年(1001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回身與伏兵一起四面夾擊,遼軍大敗。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不過,總體來說,楊延昭因為職位比較低,雖打了些勝仗,對全域性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北宋在遼軍的不斷入侵下,一敗再敗,終於和遼國簽訂了全面影響整個大宋走勢的檀淵之盟。楊延昭雖然在檀淵之役中多次上書反對議和,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戰略措施,還率領自己的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取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
但是宋軍敗勢已不可逆轉,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在任上鬱郁離世。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並不是楊家將傳奇中所說的楊延昭之孫,中間代的那個楊宗保,歷史上是沒有的。楊文廣曾參與另一員北宋名將狄青南征廣西的戰鬥,以及後來和西夏的戰爭,也打過一些勝仗,被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等等。不過總體來說,他的功勞和他的父祖沒法比。
(楊文廣)
熙寧七年(1074年),遼朝遣使與宋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上了攻取幽燕的計劃,但是還等不到朝廷回應,他就在任上去世了。
楊文廣去世後,歷史上就沒有楊家將的記載了。實際上,在北宋那樣一個重文抑武的年代,名將是肯定培養不起來的,何況是一個降將的後代,怎麼著都不會再學武了。所以,北宋滅亡之際,哪裡還有什麼楊家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