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用智慧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化上,“澶淵之盟”簽訂後,遼之所以進一步實行偃武修文的政策,是因為受到了透過歲幣往來,邊境貿易傾壓而來的優越的漢文化的輸入與誘惑。誠然,這項舉措使遼的文化程度和禮法制度達到很高水平,不過這也使原本應擅騎能射,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失去了他的本性。在這,我們並不是否定漢化的益處,而是說對於一個生活在特定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特殊的周邊形勢的民族,自有其所必須的文化形態。漢文化不見得與其匹合。社會矛盾會因此加劇,甚至會對其民族性的保留與生命力的維持產生消極影響,而遼恰恰在這種消極作用下走向了衰落。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澶淵之盟”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大多侷限於各個政權範圍之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軍事談判等領域,也有少許人把它與民族關係,多邊問題融合到一起考慮。
但鮮有人注意到“澶淵之盟”對宋、遼之間在此之後發展趨向的影響,以及“澶淵之盟”對北宋政權的削弱、北宋對遼的經濟、文化侵略,甚至瓦解其統治的重要作用。這裡我們就談談這些問題。
一、“澶淵之盟”直接影響到了遼的衰敗與滅亡
契丹人(影視形象)
二、“澶淵之盟”與北宋黨爭
不難發現,在澶淵之戰前,北宋廷內就出現了主戰派與保守派的對立:寇準,畢士安,高瓊等人的主張御駕親征,與陳堯叟、王欽若等人的主張遷都,暴露出北宋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雖然看似寇準一派在戰時主宰了北宋的決策,但縱觀北宋往後的歷史,這其實是寇準一派的落日餘暉。在此之後,主宰北宋的卻是另一派!戰後寇準的被貶離京,保守派的上位……是一出令人回味的歷史劇演。尤其是王欽若,丁謂等人巧言亂語,與宋真宗一起演出“封禪”鬧劇等一系列事件,奠定了北宋中期及以後的朝廷性格。
宋真宗趙恆,宋朝第三位皇帝
“澶淵之盟”看似為北宋贏來了和平,但是,在此之後,北宋的黨爭先是以邊事為攻擊手段,接而由內外兼具轉為完全內鬥。王欽若,丁謂也正是利用了“澶淵之盟”對宋真宗心理上和對北宋朝廷上下的影響,邊緣了寇準,控制了朝政。從而導致了北宋朝廷性格由初期的“仍存鬥志”轉變為之後的“議和安定”,直至“宋金和議”和被滅亡國。
三、“澶淵之盟”後
可以看出“澶淵之盟”條約中:“宋每年向遼贈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這一條,為宋經濟戰的實施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遼國只能用牲畜作為向北宋進行交易的商品,而北宋的手工業產品則是遼所必須的。並且,遼是禁止對宋出售馬匹的,這就導致了對宋貿易的鉅額逆差。遼每年所接收的歲幣,被宋透過貿易重新賺回,並且自己還要貼入大筆的金錢。
到了後期,遼國就已經不發行貨幣了,而認為北宋的錢幣方為正品。宋便由此掌握了實際的財政大權。遼境內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大量湧入到南方,成為了北宋源源不斷的資源。北宋打貨幣戰,成功的掏空了遼,遼也因此日益衰弱。
《續資治通鑑長編》書影
文史君說
由此可見,“澶淵之盟”不單單是一場軍事上的談判,其間更是夾雜了北宋寇準集團、王欽若集團的黨爭;北宋與遼的經濟貨幣戰;北宋對遼的文化侵略;遼國內部漢臣與契丹臣;蕭氏與耶律氏的矛盾。這不僅是軍事與外交的較量,更關係到北宋與遼兩國之後百年的命運與走向。“澶淵之盟”是一場對於兩國產生了至關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
參考文獻
王軼英:《北宋澶淵之盟前的河北軍事防禦區域》,《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1期。
關樹東:《遼聖宗時期的宰執群體》,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一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張希清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
關樹東:《澶淵之盟後遼朝社會與文化的若干變化》,張希清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