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最盛產帝王的地區,後被一分為四,如今是全國最窮地之一

由 湯生 釋出於 經典

文 | 歷史九點半

中國歷史,充滿著蕩氣迴腸,無數風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自秦以後,改朝換代猶如走馬觀花一般,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儼然成為常態。

而這些大戲的上演,人總是關鍵,我們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竟不約而同的出自一個地區,或者說,此地是中國最盛產帝王的地區。也因為此,此地後被一分為四,如今成全國最窮地之一。

這塊地,便是我國的淮海地區。淮海之名始見於《尚書·禹貢》,大致範圍為今天的淮河流域,即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交界之地,也稱為山南地區(即泰山、沂蒙山之南)。

淮海地區,東瀕黃海,西連中原,南達吳越,北接齊魯,此地人文相近,民俗相同,上古時期為淮夷部落生活地區。

淮海地區走出了哪些帝王將相呢?比較重要的王朝諸如西漢締造者劉邦(今江蘇徐州豐縣),三國曹魏政權的曹操家族(今安徽亳州),明朝的朱元璋(今安徽鳳陽),都是出自這一地區。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平民階層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劉邦和朱元璋,都來自淮海地區。

淮海地區建立的割據朝廷就更多了,比如西楚霸王項羽(今江蘇宿遷)、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今安徽宿州蕭縣)、南唐開國皇帝李昪(今江蘇徐州)、南朝齊開國皇帝蕭道成(今山東臨沂)、後梁太祖朱溫(今安徽宿州碭山)。

而每當天下大亂時,也總是淮海地區最先出現異動,諸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發生在淮海地區的秦末大澤鄉起義(今安徽宿州),西漢末年赤眉起義(今山東臨沂),唐末王仙之黃巢起義(今山東菏澤)、北宋末宋江起義(今山東濟寧)、元末紅巾軍起義(今安徽亳州)、清末捻軍起義(今安徽亳州)。

一個地區盛產帝王,絕不僅僅是巧合,也與所謂的龍興之地毫無關係,而是有其深層次必然性。那麼淮海地區盛產帝王,究竟是何原因呢?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

淮海地區地處中原,襟連沿海,承東啟西,貫通南北,境內地形一馬平川,是我國主要的產糧區,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之地。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得淮海者得中原。

古代稱霸靠什麼?糧食和人,淮海地區相比於其它地區,同時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因而一旦有風吹草動,淮海地區總能很快拉起一支軍隊,進而逐鹿中原,劍指天下。

但凡事總有兩面,正因為淮海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歷史上飽受戰亂之苦,一旦天下有風吹草動,淮海地區總是第一個遭殃。所謂時勢造英雄,地處這樣一個四戰之地,自然會湧現出很多時代風雲人物。淮海走出的人多,戰亂死的人多,那成就的風雲人物自然也多。

地理位置決定了,淮海地區盛產打天下的王侯將相。

淮海地區盛產帝王,還要有個深層次原因,也是幾千年來封建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水患問題。

千百年來,淮海地區遭受的水患,可以說中國再沒有哪個地區能與其比肩,淮海地區的水患不單單是淮河流域水系的問題,背後還有個黃河。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雖說她哺育了華夏文明,但黃河的水患也長期威脅著中下游地區。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歷史上,黃河決口氾濫多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其中黃河奪淮入海,嚴重破壞了原本淮河流域的水系,使得淮河流域水系紊亂,災害頻發。

一條黃河,一條淮河,處在兩條河中間地帶的淮海地區,就成了中國水患最嚴重的地區。水患可以說是所有災害中最要命的,水患過後往往還會伴隨著瘟疫的發生。封建王朝興盛時期還好,遇到災年勉強可以救災保民,一旦王朝進入末年,管控力及救災能力下降,那就必然引發危機。這就是為何千百年來,淮海地區總是最先出現起義,進而盛產帝王的原因。

直到本世紀初,淮河流域經過新中國幾十年大規模治理,水患才算好轉,90年代前,幾乎年年洪水肆虐,在當今生產力大發展的時代,面對水患都無能為力,何況是封建時代了。

一個地區為何會民風彪悍?說到底還是生存壓力大,人們為了自保,不得不使勁渾身解數,爭強鬥狠,這是生物的本能決定的。

淮海地區的民風彪悍應該說和前兩個原因息息相關,處於戰亂之地,人就得想方設法自保。90年代之前,淮海很多地區的男子幾乎人人都會習一些武術,既為強身健體,也為自保不受欺負,很多地方因此成了武術之鄉。

處於水患之地,災害頻發,那就要求人既要能和災難抗爭,還要能保護好維持生存的食物,人必須要強大自己,因此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風彪悍之地。其實,這和所謂的文化、教育等關係倒不大。

正因為淮海地區自古以來盛產帝王,是中國最不“安分”的地區,因而被一分為四。如今的淮海地區,雖然經濟社會得到很大發展,但由於長期歷史造成的原因,放眼全國,它仍然是我國最窮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