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強制打卡,讓安全教育擺脫形式主義

安全教育要抓,但要講究方式方法

近日,一則關於“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臺打卡”的訊息引起關注。隨後,廈門、成都等地紛紛下發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臺”的強制打卡要求。在濟南,多位家長及老師表示,部分中小學、幼兒園已經取消安全教育平臺打卡,對家長和學生不做強制要求。(11月20日海報新聞)

叫停強制打卡,讓安全教育擺脫形式主義

安全教育平臺小程式(圖源:海報新聞)

家長參與並承擔孩子的部分學習事務,出發點是想減輕孩子的壓力,並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然而,當大大小小的學生作業成了“家長作業”,侵佔家長的時間和精力,只會讓人感到焦慮和壓力。

安全教育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其課程效果如何,直接關係學生的人身安全。鑑於此,2013年,教育部基礎一司委託中國教育學會開展安全教育的相關實驗和試點工作,選擇適當地區建立安全教育平臺。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實踐中多少變了味——要求強制打卡,甚至每天都要打卡,導致“學生沒時間看,家長應付著看,老師催著看”,逐漸成了一種形式主義。

“只打卡不學習”“學生不學家長學”等問題頻出,既意味著教育目標產生偏差,也引發了又一層擔憂:家長主動或被動地代替打卡,學生如遇安全問題,該如何保護自己?怎樣才能避免讓孩子落入安全教育的真空地帶?

“為了孩子好,所有的苦都忍了”,看似自我寬慰的話語,實則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家長費時費力地代替打卡不說,一旦完不成相關考核任務,還可能被點名“通報”。對於強制打卡,家長不敢不完成,即便知道是走形式,也不走不行;一些機構和個人也看準商機,推出有償“代打”服務,把“安全教育”當成買賣。這樣的打卡式學習,效果怎會不打折扣?又有何必要?

叫停“安全教育平臺”強制打卡正當其時。安全教育要抓,但要講究方式方法。在部分調整方案中,打卡不再強制,每月由學校集中組織學習;不再計入考核,迴歸自主自願的選擇。如此,不僅減輕了家長的負擔,而且增強了安全教育的實效,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注意的是,陷於“打卡困局”的不僅是家長,老師也有苦難言。在“完成率納入教師和學校的評比”機制下,本應層層壓實的責任就成了形式主義下層層堆砌的任務。家長喊累,老師也十分為難。叫停強制打卡,確實能讓家長舒一口氣,但誰來減輕老師身上的擔子?還有多少本職工作以外的活動和任務,壓得人喘不過氣?

“安全無小事”,這句話講了無數遍,相信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安全教育平臺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個安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這需要對一些攤派性質的教育事務做好梳理和規範,減輕形式主義帶來的壓力,也需要從源頭治理,防止學習類APP、代打卡機構以利益捆綁使用者。

學習類App變得更簡單純粹,安全教育更注重質量和效果,家校合作才能真正發揮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正觀評論員 韓靜)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統籌:陳若松

編輯:韓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64 字。

轉載請註明: 叫停強制打卡,讓安全教育擺脫形式主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