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別盲目給孩子增加作業量,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

由 完顏翠琴 釋出於 經典

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裡面徐敬凱的媽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個不可不扣的虎媽,要求剛上一年級的兒子不僅每天要完成學校留的作業,還要完成她給孩子佈置的作業——語文、數學試卷各一張,兩篇閱讀。如果錯誤太多,或者做得不認真,還要加罰。

我很吃驚,一個一年級孩子有必要做這麼多作業嗎?學校的作業還不夠,家長還要給孩子留作業,這娃也太苦了吧?我原本以為這種家長只會出現在電視節目或者影視劇中,其實現實中這樣的家長真的有,我家孩子班上就有一個。

我家孩子讀小學四年級,前兩天聽一個家長說她女兒每天寫作業都要寫到11點,我覺得很奇怪,學校每天下午有一個小時的晚託,孩子們可以在學校寫作業,寫作業快的孩子,晚託放學的時候,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兒子很少把作業帶回家來寫,都是隨堂寫完就交給老師了。

細打聽才知道,這個女孩子每天要做雙重作業,和徐敬凱一樣,這個家長也是一個虎媽,為了女兒的學習,女孩的媽媽也非常下血本,給女兒報各種培訓班不說,家裡光是用於學習的各種教育平板都有好幾臺,有專門學國學的、有學英語的,有讀書郎教育平板,用於學習配套教材的課程。

女孩媽媽說,女兒不是很聰明,但她相信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只有讓女兒多練習,起初孩子的成績提高很明顯,但慢慢地就感覺沒那麼明顯了,女兒也有了情緒,經常說不想寫媽媽佈置的作業,女孩媽媽只好苦口婆心地對女兒說,媽媽知道她很辛苦,但媽媽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

很多人都認為勤能補拙,熟能生巧,這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的,在《親愛的小課桌:虎媽給孩子佈置376張試卷,重新整理我的認知》,這篇文章中,我曾講過熟未必生巧,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過度學習理論指出,“過度學習”不是毫無限度的“超度學習”,在一定範圍內,過度學習是必須的,但超過了一定限度,學習效果反而會下降,學習時間越長,越學不進去。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當學習鞏固到不再出現錯誤的水平時,就可以停止。

所以說,熟未必生巧,那麼,為什麼說勤未必補拙呢?四年級小學生10歲左右,每天的睡眠時間應為9、10個小時,以剛才我講的這個女孩為例,她每晚寫作業都要到11點,能上床睡覺恐怕都要11.30半了,早晨到校的時間為7:20,孩子早晨最晚6:30就要起床,睡眠時間只有7個小時。中午11:30放學,下午2:00上課,除去上下學在路上的時間以及吃飯的時間,能有一個小時的午休就非常不錯了。

由此可見,那些挑燈夜戰的孩子睡眠嚴重不足,睡眠不足不僅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長不高,讓孩子心情煩躁,情緒不穩定,影響心理健康,而且還會大大影響學習效率,因為大腦是人體能量消耗和運轉最頻繁的部位,睡眠充足,才能快速恢復精力,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孩子第二天上課時精神萎靡,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等不良影響,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損傷。

學習是一項長期且艱苦的事情,不是使蠻勁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要講方法和效率,所以說,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

保持學習熱情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我始終認為比學不好更可怕的是厭學,學不好可能是方法不對,沒有認真努力,還有機會彌補,而厭學則是孩子打心眼裡學不進去,拿起書本就頭疼,要扭轉這種局勢,需要花費很大精力,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際上,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厭學情緒,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認為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或者太笨了,解決的辦法是要麼送孩子去輔導班,要麼是監督孩子多學一些,給孩子增加課外的作業量,這種做法是南轅北轍,讓孩子越發厭學。

我認識一個寶媽,她家孩子數學成績不好,為了提高數學成績,她給孩子報輔導班,給孩子買各種數學輔導書籍,結果孩子崩潰到看到數學就大哭的地步,試想一下,這樣的孩子能把成績提高上去嗎?她太痛苦了。

人生是需要終生學習的,不是考上了大學,就可以輕鬆了,哪怕是今後參加工作,也要不斷地學習,給自己充電,來提高自己,保持學習的熱情才能真正贏在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小學後,就開始緊張,總會說小學成績不好,以後上中學怎麼辦,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我不認為學習有什麼起跑線,如果有,那就是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和自信,才是真正贏在了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