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民辦教師和中師生,譜寫了中國教育史詩!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經典

有一個年份,對民辦教師和中師生群體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記憶,那就是“2000年”。2000年,最後一批民辦教師轉正,最後一群中師生畢業參加工作,時至今日,20年過去了,民辦教師群體基本上已全部退休,從教師群體中離開,最後一屆中師畢業已經參加工作整整20年,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裡,謹以此文表達對民辦教師和中師生群體的敬意。

民辦教師:不應該忘卻的群體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 ,農村中小學教師嚴重短缺,為了彌補中小學教師不足的現實,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由學校或當地基層組織提名,行政主管部門選擇推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查,發放任用證書,成為“民辦教師”,“民辦教師”中的極少數在農村初中任教外,絕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小學。

據統計,1977年,全國“民辦教師”人數多達491萬。

1990年,國家透過整頓教師隊伍、中師招收民辦教師、“民轉公”等形式,使民辦教師從1977年的491萬人減少到1990年的280萬人。

從1992年開始,國家提出瞭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著名的“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1997年-2000年期間,國家每年安排20萬人左右專項指標,至2000年4年時間共計80萬“民辦教師”成功轉為公辦教師。2000年,"民辦教師"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民辦教師"這一群體成為歷史。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民辦教師”群體為鄉村基礎教師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的很多科學家、行業專家,他們的啟蒙教師,很可能就是曾經的“民辦教師”。由於當時“民辦教師”群體工資待遇很低,有相當一部分民辦教師由於各種原因離開了心愛的講臺,沒有再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們為鄉村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不應該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近年來,國家對曾經有過“民辦教師”經歷的人發放一定補助,以解決原“民辦教師”的社會保障問題,雖然補助標準不高,但是也是對“民辦教師”的一種肯定。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適當提高對原“民辦教師”群體的補助標準,讓他們“老有所養”,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敬意!

中師生:一個沒有母校的群體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2000年結束,全國共培養了近400萬的中師生,最早畢業的一批中師生已經退休,最後一批參加工作的中師生也在40歲左右。

2000年以前,國家實行的“三級師範”體系,由中等師範學校、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和師範學院或師範大學分別培養小學、初中和高中師資的教師職前教育體系。考上師範學校就意味著解決了一輩的“飯票”問題,這讓很多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優秀初中生,看到“希望”,讓當時考中師的難度不亞於現在考重點大學。

當年的中師畢業生,琴棋書畫、吹拉彈唱都能拿得出手,不管是語文、數學,還是體育、音樂、美術,他們都能勝任,是真正的全學科教師。數百萬中師畢業,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飄向祖國大江南北的每一個山村,生根發芽,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0年以後,原來的中等師範學校,或者升格為專科學校,或者轉製為普遍高中,或轉為中專學校,於是所有的中師生都一夜之間,沒有了母校。

最年輕的中師畢業生也近不惑之年,再過20年,中師生也會像民辦教師群體一樣,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歷史會記住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師生。

寫在最後

民辦教師和中師生群體都是時代的產物,他們已經或正在為社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做著自己的貢獻,願所有的民辦教師和中師生群體都能身體康健、工作順心、生活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