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迷信

很多人相信教育是萬能的,能教出很多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但事實上,教育並非萬能的,對於教育的迷信也需要不斷破除,以正視聽。

關於教育的迷信
國內教育只是讓孩子獲得知識,並具備參加考試的解題能力,而非掌握一門技術並以此謀生。即便到了大學,很多學生學的專業也只是皮毛,並非能夠實用的東西,以至於到了社會上找不到工作,即便真的找到了對口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也是要不斷學習的,不然真的沒法應付新崗位的要求。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從來都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老師們更是精明,只要考試考的就要講,只要是不考的,哪怕再精彩,也一定不講,免得學生分心,自己還費力不討好。因為教育的恆定指標是成績,是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看升學率,而不是創新水平和綜合評定指標。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陷入了無盡的題海里面,把學習變成了終生難忘的吞嚥苦果的過程,當然還要被無數的勵志故事所激勵,到頭來經歷一番“頭懸樑,錐刺股。”的努力之後,還找不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很悲哀?而有些單位招聘的時候非得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畢業生,弄得很多家長對海外留學趨之若鶩,也更加相信海外教育一定優於國內教育,不出國留學就算等而下之了。

關於教育的迷信
即便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一些大學生到了國內,還是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在家啃老。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對於教育的迷信還可靠嗎?當然不可靠了。人才也是一種資源,當然這種資源被市場化之後,人們更多地看到了人才並不缺乏的事實。而所謂的人才就是透過種種考試大學畢業的人,而並非什麼真正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況且,大學擴招之後,社會上這種所謂的人才一抓一大把,根本就是極端過剩的,而非稀缺。稀缺的是那些真正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但我們的教育培養這樣的人才並不在行,而是培養了大量沒用的所謂解題高手一類的人才,這類所謂人才即便到了工作崗位,也會迅速蛻變為“團結協作”的主兒,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非有偉大理想併為之奮鬥的高精尖人才。

有識之士說,肯定是土壤出了問題。培養人才的土壤出了問題,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人才了。那麼,教育生長在這塊出了問題的土壤之上,還能結出什麼豐碩之果嗎?當然不能,但還不能說,要不但宣傳那些所謂的人才,讓家長們心甘情願掏錢供自己孩子讀書,也因此催生了很多教育產業,當然包括名校資本運作,包括輔導資料、校服、書、本、筆等產業,甚至能拉動樓市,為國家創收,也讓學生以及整個家庭一代一代前仆後繼起來。

關於教育的迷信
產業巨大,可持續發展,又成代際承續,還有什麼理由不維護教育的神話呢?還有什麼理由不讓家長們迷信教育呢?雖然孩子大學畢業後把家長捆綁上也不能買得起城市樓房,但家長們還是要讓孩子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在城市定居,因為他們自始至終是迷信教育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16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教育的迷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