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大學的時候,我的同學幾乎全都來自農村。
鑑於和同宿舍的同學關係特別投脾氣,所以剛開學沒多久,我們之間的稱呼就從“兄弟”,變成了兩個英文字母。
這兩個字母,一個排在字母表的第二位,一個排在第十九位。
當然了,雖然嘴上是各種不服,但我對他們是佩服的。
一方面,他們學習態度是真端正,另一方面,是他們學習能力真的強。
以至於我曾一度懷疑,人們總說農村的教學質量差,是種自大的臆測。
但後來我才知道,為了和我這個重點高中班級排名四十名開外的人考上同一所大學,他們的高考排名,都是全校前二十。
鬧了半天,和我住在同一間宿舍的,居然都是“鄉村學霸”?
還真是。
多年後,我也去鄉鎮中學瞭解過。
不少鄉鎮中學的學生,只要能考上個大專,可能都是值得“舉村歡慶”的事。
而能考上本科的,更是鳳毛麟角。
直到那時我才發現,鬧了半天,我那一個普通的二本高校,原來竟充滿著“人中龍鳳”!
調侃歸調侃,但不少鄉鎮中學的教學質量,確實堪憂。
前陣子,一份某鄉鎮中學七年級的成績彙總表,就重新整理了不少人對考試總分的認知。
七門課的總分,最高分不到190,最低分不到100。
你就是選擇題都選C,也不至於就考這麼點分吧?
坦白地講,作為初中時成績也不咋地的人,一般看見有誰考出了這種成績,我都是“喜聞樂見”的。
畢竟誰也都想有個“伴兒”。
但在看到這張成績單的時候,我卻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
因為初中只有三年。
而這樣的成績,也讓不少人的整個學生生涯,同樣只剩下了三年。
即便是樂觀點說,可能也就只能讀個職高而已。
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看,或許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現狀和將來感到心酸。
鄉鎮學校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這的確是個問題。
尤其是在同樣薄弱的小學階段,如果基礎打不牢的話,更是會越學越學不明白,越來越厭學。
但問題似乎並不完全出在教育資源上。
因為如果只是單純地因為教育資源薄弱而導致出現這樣的成績,那從鄉鎮中學走出來的優秀學子又該怎麼解釋呢。
我想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家長的身上。
在國內家長的教育觀念裡,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
學歷越高的家長,越重視子女的學歷。
而學歷越低的家長,則越願意去相信讀書無用論。
作為學歷的受益者,高學歷父母深知那一紙學歷的重要性。
因為他們相信,學歷即便不能代表能力,但也是將子女送上更高平臺的唯一通道。
他們所追求的,是符合成材規律的“大機率”。
反觀低學歷家長,茶餘飯後更喜歡談論的,不是誰家學霸考上了哪所大學,而是誰家小學畢業的“混小子”當上了小老闆。
他們更相信的,是博取彎道超車的“特例”。
在“大機率”和“特例”之間二選一的話,我想這並不是什麼太難做的抉擇。
但人和人的認知,總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一位去鄉鎮學校支教的朋友,曾在聚會上抱怨:
50多個人的班裡,只有四五個人在學習,其他的都在混。
但是你還沒法管。
因為學生的家長要麼是甩手掌櫃,課餘幾乎不管。
要麼就是在外務工,想管也管不到。
但你要是幫他們管教了,反而往往還會被質疑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至於學生本人,他們雖然明知道自己成績不好,也知道將來前途堪憂,但當他們沒有真正吃到生活的苦之前,是沒法真正理解的。
久而久之,那位曾經雄心壯志想要振興鄉鎮教育的朋友,也洩了氣。
而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的生態。
當了解了鄉鎮中學的學習狀況後,我也曾問過我大學的那些“龍鳳”們,他們究竟是怎麼考上大學的。
而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那句老掉牙的“讀書改變命運”。
出奇的統一,出奇的質樸。
這句話,是他們的父母,跟他們從小說到大的。
但單憑這麼一句人人都聽過的話,就能讓他們好好讀書?
顯然不現實。
除了語言激勵之外,他們父母對他們的管教方式,基本上就是最簡單粗暴的體罰。
按他們的話說,剛說一句“不想寫作業了,立馬就能捱到臉上”。
棍棒教育雖然不值得鼓勵,但我也沒見過我們這代人,有幾個真的被“摧毀自尊心”的。
我想,當我們在追求教育上的新理念、新方法時,或許也該回過頭來想想那些教育的底層邏輯。
以免讓那些偽專家臆測出來的偽概念,擾亂我們對教育的初衷。
改善鄉鎮教育的教學質量,對提高整體生源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為鄉鎮學子的基數十分龐大。
但在如今的條件下,提升教學質量,並不是多投入硬體設定就能解決的問題。
而是要有重實效的支教方式,和對學生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
或許透過給家長上課來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態,會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吧。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