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我今年 (2015) 看過最好的劇。
關於美國的時代精神。
儘管被無數“文明古國”嘲笑缺乏歷史積澱和人文精神,美國對於歷史和人文卻有著某種宗教式的熱忱,如反芻動物般咀嚼著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試圖分泌出新的含義。
20 年代的狂熱美國,30 年代的大蕭條美國,40 年代的戰時美國,50 年代的保守化美國,60 年代的變革美國,70 年代在滯漲經濟下經歷了一場變革宿醉的美國,80 年代的新自由主義美國和 90 年代資訊科技產業化的美國……整個世界都緊盯美國,美國對世界卻興趣不大。歐洲?歐洲很好,我們度假一定會去。對於所謂的亞非文明,看看《追風箏的人》足矣。
在 2010 年代的美國,人到中年的雅痞,彷徨無依,發現自己並不比別人認為的更好。於是買來 Vitamix 榨汁機和運動手環,參加靈脩勵志課程,早上跑步,晚上在泳池邊嗑藥,對流質食物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好萊塢人是這樣生活的嗎?我知道人們是這樣生活的——人們彼此模仿,包括生活。我們是被命運的梭子所紡織出的相同款式的毛衣,時代不過是不同顏色的紡線而已。
關於 zoe 與 zelda 之爭。
此劇有很多有趣的細節值得探討。比如牆壁上大有來頭的裝飾畫;比如碧昂斯參加頒獎禮的時候腳上還打著石膏,坐在她身邊的 Jay-Z 是一匹斑馬(哈哈哈);Princess Carolyn 的約會物件是三個穿著成人衣服的小孩,但所有人都視若無睹;Bojack 通過出自傳拿了金球獎,從此永遠握著獎盃;以及,zoe 與 zelda 人格。
動畫片中有一幕,一個路人甲穿著一件 T 恤,上面印著“I’m a Zoe”,只有 Zoe 們才對自己的 Zoe 身份無比確信,正如最熱衷於 MBTI 人格分析的總是 INTP 族群。我認為這是因為 Zelda 們幾乎沒有身份認同危機,他們就像 Peanutbutter,外向、自信、興高采烈,總是充滿熱情哪怕只有三分鐘,迷戀新興事物哪怕流於膚淺,他們是天生的社交明星,時尚的引領者。而 Zoe 想要被人喜歡永遠需要偽裝,奧巴馬是個 Zoe,但他想要贏得選民必須表演得像個 Zelda。
Zoe 渴望生活,但是生活卻掌握在 Zelda 手裡。此劇的悲哀之處就在於 Zoe 太多了,文勝質則史,怎能不空虛。
By the way,我是個 Zoe。
關於凍齡點。
對於名人來說,人們心目中只會留下他們盛名時的印象,他們的年齡永遠凝固在那個時期,不會成長或變老。對於普通人來說,凍齡期在結婚或者遇上今生摯愛之時,既然已經成功地把自己嫁出 / 找到孩子的生母 / 領略過愛情的滋味,從此則沒有成長的必要。
我閨蜜 35 歲,她的凍齡點在 24 歲,在那年她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間辦公室;我媽的凍齡點在 27 歲,那年她在廣州工作而我給她打電話,我說“麻麻我膝蓋摔破了快來幫我搽藥”,她流著淚回到我身邊並決定不再離開;我有個朋友的凍齡點比較悲催,17 歲(所以他笨得要命),那年他第一次回國;我爸的凍齡點在 9 歲半,那年我奶奶病逝下葬,他的口頭禪是“我是一個苦孩子”。
人們是否會發現,真正的生活往往在我們的生活還未開始的時候已經過完了?不然人們怎麼會如此熱衷於同學聚會呢?不然為什麼肥皂劇總是結束於男女主角“在一起”之時?夏日的意義不是去澳洲或南極度假,而是午後的涼蓆、冰西瓜和蟬鳴;而性的含義也無法超出前座女生潔白的頸項。所謂活在當下,就是毫無目標而充滿渴望地活著,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承認吧,生活的美酒只有寥寥幾口,而你已經喝完了。
關於愛與缺失。還有勇氣。
美劇從來不缺 Bojack 這樣的混蛋,在 Bojack 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日落大道》中的 Norma、《廣告狂人》的 Don、《豪斯醫生》中的 House 的影子。個人主義,消費至上,有事業並且需要“自我實現”,討人厭又有那麼一點迷人,毫無基督精神。
照耀著比弗利山莊的太陽,比其他地方的太陽更為慷慨明亮,卻無法溫暖 Bojack 的身骨。儘管有錢,住大房子,有著愛他的女友,並且終於出演了自己夢想中的電影,Bojack 還是不快樂,他尖刻自私又脆弱,平時消極懶散無所事事,一旦被觸怒了就要噴毒汁傷害別人,好像隨時都會溺斃在自己的黑暗人格里。他汲汲以求,患得患失,毫不自愛又分外自憐。但是他想被人喜歡,“在內心深處”,他想做一個好人。
問題就在這裡,我和 Diane 一樣,不相信 “deep inside”。外在的行為會忠誠地把內心深處的想法表演出來,如果你內心深處是一個好人,你怎麼可能表現得像個混蛋?所以 Bojack 彷徨,而觀眾憤怒。然而無需審判,加繆說過,人們並不要他人的清醒和譏諷。審判就代表著不善。
加繆還說:當一個人宣稱自己是不道德的,我認為他的意思是說,他需要賦予自己某種道德;當他說自己蔑視智慧,我理解為,他不能承受他的懷疑。生活五毒俱全,世界含羞、譏諷而有節制的綿延著,不要作弊,不要欺騙自己。偉大的勇氣需要目不轉睛地盯著陽光,如同直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