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時運原文品讀 陶淵明散文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時運陶淵明

《時運》是陶淵明在晉安帝元興年著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一共分為四個章節,讚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及萬物復甦的大自然,詩人陶醉於大自然中,不僅淨化了心靈、開闊了心胸,還在大自然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格

陶淵明

《時運》詩的大意講述的是,在暮春萬物復甦的時節,詩人一個人外出郊遊,孤單形影。愜意的欣賞著自然中的美景,心情開懷,但只有影子跟自己作伴,不免覺得傷感。前面兩個章節描述的是歡欣之情,後兩章敘述的是傷感之意。

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了,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讓他欣喜。隨風而擺的禾苗、秀麗壯美的山峰、自由飛翔的鳥兒……看著此情此景,陶淵明陷入了茫茫的遐想中。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容易滿足,為何還要去追逐不屬於自身的榮利。於是舉杯而飲,自醉自意、自得其樂。

漢魏之後,四言詩已經漸漸消退,隨之興起的是五言詩。但是五言詩的語言節奏結構單調乏味,作詩時還要考慮其節律的完整,常加入無實際意義的語詞,全文讀起來拖沓累贅,不夠簡練。陶淵明著作《時運》時,並沒有跟隨興起之風采用五言詩,而是有意的選擇節奏簡單、語言平穩簡練的四言詩為主題。《時運》在著作中就以《詩經》的四言體格式為模板,詩歌的題目取自第一句詩的“時運”二字,題目下面還有開序,以此開門見山點明全詩宗旨。《時運》與《詩經》相比較,前者的效果、意蘊更勝一籌。

停雲 陶淵明

《停雲》是陶淵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詩,整首詩歌分為序與四章內容,詩歌的主題正如序中所寫的“思親友也”那樣,整首詩主要抒發了作者陶淵明對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時表達了對世道的擔憂。

陶淵明像

《停雲》這首古詩大約創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的春天,陶淵明安閒居住在家鄉潯陽柴桑時期,整首詩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內容。《停雲》的短序主要是講明瞭陶淵明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同時也說明了當時創作《停雲》這首詩時所處的環境,以及描述了創作時陶淵明的心情。而《停雲》的四章內容則反覆表達了陶淵明對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雲”這兩個字其實只是陶淵明從古詩的首句古詩中選取出來作為詩歌題目,實際上與古詩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詩歌的內容就是序中所寫到的“思親友也”那般,主要描寫的就是對好友的思念。詩中採用了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比興以及復沓這種藝術表現手法,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無法與三兩好友邊飲著美酒邊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藉此抒發陶淵明對好友們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淵明還藉助“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等詩句表達了他對當下世道的關懷與擔憂。

總之,《停雲》這首四言古詩是陶淵明為他思念親戚好友而作的,從內容安排上以及古詩的寫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這又是陶淵明的佳作。

陶淵明散文

陶淵明的散文創作文風獨特,是我國曆史上文苑上獨樹一幟的標杆,奠基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及《桃花源記》,這兩篇是最能體現陶淵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形式是採用正史記傳體,用簡單平淡的筆觸著重描寫生活中的情趣,對於平時的生活事蹟只是寥寥幾筆。如此寫法將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汙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個怡然自得、安樂知足的隱士形象。這個散文的風格情懷具有記敘的特點,是陶淵明創立的。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裡面的人充滿純真和善良。他們靠著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幸福,簡簡單單,沒有勾心鬥角。這個美好的“世界”體現了作者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強調陶淵明理想境界的獨特性。陶淵明嚮往與追求舒適平和的生活,不再僅限於對自身的考慮,更多的是為廣大百姓和社會著想。儘管“桃花源”只是個虛擬的世界,但是這個理想卻是十分難得的,表現了陶淵明由己及人的過程和昇華。

陶淵明散文的語言簡單幹淨、充滿真摯之情,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有趣,從側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類散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獨具一格。陶淵明散文的出現打破了當時駢文盛行的格局,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風格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化。


 

陶淵明勸學

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時,臨村的一位少年跑來向他請教學習的方法。陶淵明聽後哈哈大笑,向少年舉了兩個事例告誡他世間上並沒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陶淵明的一番話令少年幡然醒悟,欣然歸去。

陶淵明勸學

少年敬佩陶淵明博學多才,便去拜訪:“您的學識這麼淵博,可是在年少讀書時運用了什麼技巧和方法?能否告知我,讓我現在也和您一樣的博學。”陶淵明聽了,莞爾一笑:“世間上那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這是無稽之談。學習本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淵博的只是也不是一日積成的。”說著,陶淵明把少年帶到了農田邊,指著農田裡的禾苗說:“你仔細看一會兒,看看這些莊稼是不是在長高?”少年否認。陶淵明因勢利導:“你眼前看到的這些莊稼沒有在長高,可是,它們是時時刻刻都在生長的,只是我們無法看到而已。就像學習也一樣,我們每天學習,知識就每天積累,積少成多就自然博學多才了”

接著,又指向河邊的大磨石問少年:“你看那塊石頭,為什麼有一塊地方凹進去了?”少年回答:“是被磨損的。”“那你見過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凹面的嗎?”“沒見過。”陶淵明含有深意一笑:“石磨上的凹面是農夫日積月累的在上面磨刀導致的,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樣。反之,如果農夫沒有天天磨刀,石磨不會有凹面,那麼他們的刀會變鈍”。少年聽了陶淵明的一席話,茅塞頓開,似有所悟的拜謝而歸。

少年離開後,陶淵明欣然起筆:“勤學如春……日有所虧。”學習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沒有任何速成的辦法及途徑。唯有勤奮與持之以恆才是最佳的辦法。

陶淵明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是對陶淵明一部分詩歌作品的稱謂,形容陶淵明的詩歌風氣面目就像四大金剛一樣的勇猛無比,讓人產生敬畏之情。陶淵明詩歌中具有“金剛怒目”風格的是五言詩《詠荊軻》。

陶淵明“金剛怒目”《詠荊軻》

“金剛怒目”式詩歌是陶淵明的另一面,其風格與樸質的田園詩截然不同。“金剛怒目”式詩歌風格豪放不羈,充滿了反抗精神。《詠荊軻》就是如此。詩中描寫荊軻受燕國太子丹所託,進入秦國刺殺秦王的過程。

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詠荊軻》生動的體現了荊軻的剛毅、果敢。荊軻明知秦國是個強盛的國家,就算刺殺成功秦王倒臺,還是會有另一個霸主出來統治天下,仍然會有戰爭和無止境的紛亂,這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兄弟義氣和天下太平,荊軻毅然前往。陶淵明這首《詠荊軻》的新意在於寫出了荊軻的“忠勇與愚智”,明明知道後果但也能勇敢的反抗、嘗試,最終鋌而走險丟失了性命。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歷史的警鐘。

陶淵明對當時昏暗的社會政治充滿憤慨之情,特意藉助具有強烈鬥爭和反抗精神的就是荊軻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抗議。這首詩的寫作手法隱喻深藏,寫作的風格和情調都與其他詩歌反差較大。但是始終仍然保持了陶淵明託人物言志、簡單幹練、理趣合一的特點,豪放之中隱現憤慨反抗之心,具有“金剛怒目”的霸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96 字。

轉載請註明: 陶淵明時運原文品讀 陶淵明散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