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腳掛繩青嫋嫋
冷泉亭上舊曾遊
酒洌泉香
野老林泉
匈奴圍酒泉
平生況有云泉約
醉扶怪石看飛泉
北宋·柳永
暮雨初收①,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②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③,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①初收:剛剛雨停雲收。
②蓼煙:紅蓼上的霧氣。
③短艇:指漁船。
④桐江:富春江,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北。
本詞描寫的是桐江一帶的景色,抒發了柳永厭倦仕途,渴望歸隱的情懷。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錢塘江的支流。詞中,詞人從泊舟望景寫起,而後又看到漁人競歸的情形,引出“回程”之念,然後再從望景舟中寫起,復從桐江好景中,生出棄官歸隱之想。全詞情景兼融,脈絡回還多變,婉怨有致。
這首詞亦以“暮雨初收”發端,因其人生多劫,多有老暮之情。黃昏雨剛剛停,煙雨迷濛自是桐江其他景物的大背景。詞人佇立江邊,只見“長川靜,征帆夜落”,“長川”即指桐江,江水緩緩靜流,征帆於夜色中落下,停泊江邊。“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臨”字顯出俯視遠望之態,遠望島嶼,水蓼迷離,籠罩著淡淡水霧,蘆葦疏落,葦間秋風蕭瑟悽慘。水蓼和蘆葦都是秋季的景物,詞人以符合時節的景物,指代時令。以上皆是靜景描寫。
此後詞人開始描繪富有動感的場景。暮雨初停,秋風蕭索,水岸邊煙蓼迷離,蘆葦聲悽,在如此寂寥的夜景中,“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漁人把小船劃得飛快,為了儘快靠岸回家,看到這一幕景象,詞人心中自會生出漂泊無羈,落寞思歸之感。“幾許”,點出漁人不多,也暗示周圍人煙稀少,環境更顯清寂。“盡載”,寥寥幾個漁人,盡回村落,人人有家可歸,唯此人孤身停泊江岸,失落孤苦之情倍增。“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遣”與“當此”點出此處緊承“幾許漁人”句,直接抒發傷行思歸的情緒。
上闋中的景色描寫由靜及動,時間也隨之推移至天黑,而幾許漁舟向燈歸去的動景描寫,反襯了周圍環境的幽寂深沉,環境越幽漆,燈火越明亮。漁人回家的心情越喜悅,越能襯出漂泊人的孤苦無歸,從而自然渾成地引出結句,在抒情的氛圍中結束上闋。
本為仕進而漂泊,如今想要回程,已經暗含放棄宦遊的歸隱之心。下闋貌似開篇寫景,與上闋無關,其實正因“念回程,傷漂泊”才會為下闋鋪墊歸隱情感。“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這兩處流水而對,工整連貫,從江、煙、波、山等景物中體現出“桐江”之好,句調短促,言簡意豐。“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嚴陵灘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南,東漢光武帝時,名士嚴子陵曾在此隱,此灘因而得名。船行至嚴子陵江畔,只見白鷺悠然而去,水中魚兒歡躍,這一幕悠然恬淡的風光,再次引發詞人隱志。
晨行水上,面對桐江優美風光,昨夜旅宦的愁苦一掃而光。煙水渙漫,碧波似染,峰巒如削,加之昨夜“念回程、傷漂泊”之思,歸隱情思愈盛,詞人不禁發出“遊宦區區成底事”的感嘆。“區區”二字,現出作者對宦遊生活的厭倦。宦遊一事無成,不如早早歸去,何況早有此願。“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此處連用兩個典故,前句化用的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首句“歸去來兮”,中、後二句引東漢文學家王粲(字仲宣)以《從軍行》詩五首抒發從軍之苦和歸京之樂的典故,表達棄官歸隱之心。
全詞節奏抑揚頓挫,有激越滌盪之感;情感婉曲迴蕩,落寞憤鬱,將仕途失意文人的複雜情感描繪得分明有致,深具感染力,是柳永羈旅詞中的佳作,值得細細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