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率領紅巾軍征戰傳奇事蹟 張士誠的手下有哪些人
張士誠,元末時期江浙一帶的起義軍的領袖,同時也是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張士誠是滅元最大的功臣,徹底動搖了元朝的根基。張士誠在當時的高郵稱王,之後又在平江建都,自稱為吳王。張士誠成功起義跟他所領導的紅巾軍是分不開的,紅巾軍在他稱王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紅巾軍
關於張士誠與紅巾軍的故事就要從他決定起義的時候開始說起。張士誠是以運鹽販賣為生,因為平時經常受到富貴人家以及官兵的欺凌,所以一直懷恨在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發動起義,在紅巾軍起義的影響下,張士誠與他的三個弟弟以及李伯升等人也決定起兵反元,連續攻克了泰州、高郵等地。
張士誠領導紅巾軍佔據高郵,元廷屢次採取招降,但是並沒有成功。之後,張士誠就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為大周,自稱為誠王。就在當時的形勢下,雖然紅巾軍人數眾多,士氣高漲,但是很多地方都失守了,元朝軍隊雖然受到了猛烈的打擊,但是他們仍然保留一定的實力,迫使紅巾軍轉入防禦的狀態。
至正十六年,張士誠與紅巾軍一同抵達平江,將平江佔據為都城,承天寺作為王宮,並且開設文館,讓民間優秀的子弟和官吏子弟都入學讀書;設立了禮賢館,招來自四方的儒士入住;設立了郡縣來勸慰農民,並傳授水利之事。那段時期,平江的經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出現了穩定的局面。
張士誠和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朱元璋在稱帝過程中的障礙,他們的地盤與朱元璋的地盤距離較近。雖然都是朱元璋很難對付的物件,但是這兩個人在朱元璋看來都有弱點,所以,在對付他們兩個的過程中,一定得各個擊破,不能讓他們兩個聯合起來。
陳友諒劇照
因此在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過程中,朱元璋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分析戰略戰術,深入把握張士誠和陳友諒的人性弱點、行為方式、作戰特點等因素。透過分析朱元璋總結了,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小農思想的人,比較適合防禦,並不急於擴充套件土地,只是求穩定,總是唯唯諾諾,縮手縮腳,沒有什麼遠大的戰略思想。其實這樣的人在和平的時期或許會是一個好領導,但是用在戰場上,無論現階段如何鼎盛,那麼最後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敗。
而陳友諒則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有著較大的野心慾望總是想著用盡一切辦法擴張土地,他的缺點是不會認真的分析形勢。但是他對於朱元璋一直是耿耿於懷,一直想盡辦法滅掉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定不能先攻打張士誠,如果朱元璋先滅張士誠,那麼陳友諒一定會選擇和張士誠聯合對付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算準了小肚雞腸的張士誠在他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會敲打自己的小算盤不出手幫忙,那麼也就給了他逐個擊破的機會,因此朱元璋就這樣將張士誠和陳友諒各個擊破。
張士誠的手下有很多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其中包括呂珍、張士德、張士信、潘元明等等,這些都是為張士誠效力的重要功臣。其中,張士誠最為得力的將領是呂珍和張士德。張士誠的手下居多,但是這兩個是張士誠十分信任又非常重視的愛將。
呂珍
呂珍,安豐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是張士誠手下的重要將領。呂珍跟隨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勇於戰鬥,屢建戰功。呂珍鎮守江蘇等多個地方,並且對當時的民生、城防等進行了改善。呂珍多次跟朱元璋的軍隊進行作戰,參與過常州之戰、宜興之戰等戰役。
呂珍身為吳國的將領,自跟隨張士誠以來,多次幫助張士誠割據地盤。在與朱元璋的作戰中,雖然屢戰屢敗,但是仍然堅決抗戰。在宜興之戰中,呂珍虜獲了朱元璋的大將廖永安,打擊了朱軍的實力,為張士誠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張士德是張士誠的胞弟,他從小就跟著張士誠,兩人都是以運鹽為生,因為經常受到大戶人家以及官員的欺壓,於是兩兄弟便決定舉兵造反。張士德是張士誠這麼多兄弟中最強悍、最有智慧的人,功勞也是最大的。等到張士誠在淮東站穩後,又讓弟弟率領軍隊開闢了江東的地盤。
等到朱元璋攻下張士誠所在的常州後,張士德率領軍隊前去增援,不料中了朱元璋的埋伏,被朱元璋的部下所擒獲。張士德的死對張士誠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張士誠像是失去了左右手,同時也惡化了朱元璋和張士誠的關係。
張士誠年號
張士誠在江蘇高郵建都稱帝,雖然建都的時間僅僅兩年,但是張士誠在高郵統治的時間長達十一年。張士誠攻下高郵不久,元順帝就下旨勸張士誠投降,並且派人進城去勸降,結果勸降的人都被殺死,元順帝無可奈何。元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稱自己為誠王,建立國號為大周。張士誠年號為天佑,王宮設在了承天寺。
張士誠
張士誠既然已經稱王了,就應該發行貨幣以表示正宗。由於當時高郵那一帶沒有銅礦,於是他下令在民間蒐集銅礦,同時又毀掉了銅製的觀音像,用這些銅礦來澆鑄錢幣,之後開始通行在市區。因為銅源十分困難,所鑄的銅錢並不多,流傳到現在的肯定就更少了。
1985年,高郵決定將運河進行拓寬,在距離承天寺不遠的碼頭的河底發現了大量的錢幣,其中一位村民還撿到了一枚刻著“天佑通寶”的錢幣,這塊錢幣正是張士誠時期所鑄造的,“天佑”正是張士誠的年號,如今想要找到這樣的錢幣是不太容易了。
張士誠在稱帝之後,因為元順帝多次招降都失敗了,導致龍顏大怒,於是派丞相前去鎮壓。1352年,元軍圍攻徐州,殺死了義軍領袖,之後又開始攻打張士誠。當時的元軍號稱有百萬人,在城外大敗張士誠的軍隊,形勢對張士誠十分不利。不過,元朝的內部竟然有人誣告丞相,於是元順帝對丞相進行論處,張士誠因此才得以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