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面鄧艾大軍壓境 劉禪原本可以一戰為什麼卻輕易投降了

由 華愛利 釋出於 經典

很多人都不瞭解劉禪投降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受《三國演義》影響,許多人都對蜀漢政權有著特殊的情感,認為它才是正統,看著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建立蜀國,彷彿漢室指日可興,然而蜀國才傳二世,劉禪就開門投降,蜀國就此滅亡。面對劉禪的投降,許多人無比憤怒。

鄧艾偷襲成都時所帶兵力,劉禪不一定會輸,為何劉禪這樣輕易投降了呢?

鄧艾偷襲成都

鄧艾起兵伐蜀時兵力是9萬人,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說明鄧艾偷渡陰平後兵力損失了多少,但其實也不難推測出,鄧艾率領眾將士成功越過天險,兵力肯定是會有損失的。


而成都方面: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東漢時,每個郡所擁有的兵力在5000-10000之間,蜀國一共22個郡,益州地區人口密度並不高,所以平均一個郡按最低5000算,那麼當時蜀漢全國一共應該有11萬左右的兵力。

《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百里中首尾相繼,憑恃其眾,方軌而西。

當時姜維統領4-5萬人與鍾會迎戰,再扣除抵禦南蠻地區的1萬多人,以及常駐東吳的3萬兵馬,那麼成都此時至少還有2萬左右的兵力。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鄧艾進圍成都之時,城內還有精兵3萬人,糧草夠支援1年,而此時鄧艾的軍隊剛經歷偷渡大戰,疲憊不堪,劉禪完全可以憑這3萬精兵以及充足的糧草,閉城不戰,等待姜維的回援,成都不一定會被破。

既然如此,劉禪為什麼還要不戰而降呢,在我看來有五個原因,讓他不得不降。

諸葛瞻之死帶來巨大的衝擊

諸葛瞻是丞相諸葛亮的兒子,在蜀國人們心中,他被寄予厚望,劉禪對他也是無比器重,17歲時就招他為駙馬,想將他培養成諸葛亮的接班人,蜀國的棟樑人才。


然而當他面對鄧艾軍的攻勢時,居然毫無還手之力,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件事給劉禪帶來了巨大沖擊,當時蜀國已經是外強中乾了,老一輩人才相繼去世後,蜀漢已再難有可用之才,想找一個能與鄧艾一較高下的人都沒有。

朝中眾臣子不抵抗意識

當鄧艾圍困成都時,朝中眾臣幾乎個個站出來勸降、勸逃。光祿大夫譙周更是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投降論,滿朝文武大臣居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駁,搞得劉禪也沒有什麼底氣,本來劉禪底氣就弱,再加上大臣們這樣一說,他想投降的衝動就更加堅定了。

前人的影響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公孫述的人曾經佔據蜀地與朝廷對抗,結果被打敗後,城中百姓受戰爭影響,死傷無數,公孫述也因此落下個千古罵名,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劉禪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免得成都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中。


受大勢的影響

劉禪投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勢已去,蜀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雖然他有著劉家皇室的血脈,看似好像正義、但實際上,從經濟、人口、軍隊上來看,在蜀國最強盛的時期都不足以與東吳一較高下,更何況是在經過五次北伐之後。

五次北伐,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其實就已經暗示著蜀漢難以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了,而且自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人去世後,能堪大用的也就姜維一人,蜀國政權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而且經過多年積累,蜀國與其他兩國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如此一來,劉禪又如何守住先帝創下的基業呢,即使是拼死與鄧艾一戰,也不過是苟延殘喘一段時間,離最終滅亡也是不遠了。

為保全自己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外,劉禪投降已是必然,但投降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保全自己。通常來講負隅頑抗的亡國之君往往下場悽慘、身首異處,甚至禍及家族,既然敗已成定局,何不選擇投降,畢竟識是務為俊傑。

事實證明劉禪的做法是很明智的,投降後的劉禪並沒有被殺死,反而被封為安樂公,在洛陽享受榮華富貴,直到64歲壽終正寢。

許多人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在我看來,他絕非無能之輩,他接手的蜀國是一個諸葛亮死後留給他的疲敝不堪的貧窮國家,而他居然讓這個國家度過了30載,最後的投降之舉其實是明智之舉,也是充滿大智慧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