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題主問到的差異,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且將它看做一個因變數,在本篇回答裡,把這些造成差異的因素當做自變數。為了保證實(答)驗(題)的嚴謹性,在此排除掉一些控制變數,如,運氣、貴人、已有的獨特優勢資源,在這裡包括但不限於能承的家業或家學。

  好啦心理學的機靈抖完啦下面正式開始答題:

  因素一、行業及地域

  其實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從畢業前就開始了。畢業前開始的影響因素是什麼呢,是選擇行業及地區

  本題問的是畢業後的”工作“,那麼就從工作這件事本身講起。而任何一份工作,必然是屬於某個行業中的一個點,因此,咱們先聊聊行業,這和“畢業”前所學的專業也相關。

  找準行業深挖,如何找準行業呢?這取決於畢業前做的一系列功課,可以問自己一系列問題:

  喜歡自己的專業嗎?

  以後希望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嗎?

  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有哪些?我能做什麼職位?這些職位屬於什麼行業?這個行業目前發展的趨勢如何?上下游關係怎樣?

  如果不喜歡專業,那麼希望從事那個行業的工作?拋開專業要入行,有什麼優勢和切入點?如果沒有的話,該怎樣去找實習刷簡歷往自己希望從事的行業靠攏?

  我所有的資源能為我在某個行業立足提供何種支援?(如:家庭、人脈等)這種支援是否持續的?會不會因為某個關鍵人物失勢而受到毀滅性打擊?(X 二代們可能會思考這個問題比較多)

  確定了行業,繼續進行靈魂拷問:這個行業目前國內區域佈局如何?那些城市和地區是發展優勢?和自己目前座標重疊嗎?不重疊的話,願意去嗎?這裡和家鄉遠不遠?(如果和家鄉重疊的可以跳過此問)願不願離開家鄉?

  十萬個為什麼一樣的碎碎念,目的有倆:

  一是為釐清人 - 崗匹配,或是人 - 行業匹配。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只有匹配了,你才會工作得相對順利以及,開心;

  二是對行業的判斷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工作上升的空間,大家都知道,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當然風停了會摔很慘。那麼如何嗅到風聲,如何保持一直站在下風向一直能飛,需要很大的智慧。

  這段話總結起來就是,找準適合自己以及有上升空間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裡找到一個能勝任的職位。

  看到這裡很多知友肯定會納悶兒,我還是學生呀我沒法瞭解這個行業或者某個職位的具體工作,或者說,哎呀我就是不喜歡某某行業 / 專業 / 職務。話到這裡,講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這事我算給自己打過臉的,本科時應用心理學專業,在學到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相關課程時,覺得 X 理論、Y 理論云云簡直就是資本家把人當機器使的一套套合理化的邏輯工具,有那麼點兒無恥。那時候的職業理想是想把心理學專業和教育結合起來,可結果研究生畢業後兜兜轉轉還是入了這行,只因為職位和專業非常相關不想丟掉專業。入行以後,接觸多了,發現人力資源這門關於“人”的學問很是有趣,對自己之前並不瞭解行業而生出的簡單想法非常汗顏和臉紅。就像沒有和某人談戀愛以前,你怎麼就能完整的評價 ta 好是不好一樣。

  所以,沒有真正瞭解前,不要輕易下結語。至於要怎樣去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因素二、自我覺察力

  這點是基於畢業後來講的咯。

  自我覺察力是指什麼呢,在這裡講的是日常工作中的積極思考、勤力總結、及時覆盤、有效輸出

  1、積極思考

  除了精通自身業務以外,試著多想想組織內各業務條線的關係、行業上下游的關係。組織裡和你相關不相關的一些決策,多試著從戰略及管理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組織內部的一些變革讓員工出現一些抱怨,試著從管理者角度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領導,你會不會這樣做決策?這樣的決策對組織有什麼積極和消極影響?是否有利於組織效率最佳化?雖然現在是打工者的身份,但學著從上往下看,思路又會不一樣,萬一有天你成為了領導層的一員,在做決策時回想一下自己如果還是當初那個基層員工,在接受這樣的決策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許能幫你避免一些不太明智的決策。

  2、勤力總結

  工作中通常會要求寫日報週報月報半年總結年度總結,那是很好的梳理工作的機會,不要讓它流於形式。哪怕組織內的氛圍讓這個工作流於形式,你也可以做一份只給自己的總結,定期看看自己工作中的收穫和成長。比如有人(沒錯那個人就是答主)就在印象筆記裡建了個筆記本叫《野生妖怪馴化記》,記錄自己從“野生”到“馴(職業)化”的一些心路歷程,不定期的回頭翻開,能看得到自己一絲一縷的成長。

  3、及時覆盤

  比如某個專案完美 / 不完美的結項了,這個過程中,有那些節點成為導致最後結果的關鍵因素,做好記錄,不要讓一塊石頭絆倒自己兩次,也讓自己在該發光的時候發光。

  本條各位看官可以根據自己工作情況做些推演。

  4、有效輸出

  “輸出倒逼輸入”是最近我常和朋友們提起的一句話。講真答主在寫這個回答前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想過這麼多,因為想要輸出,逼得自己去思考總結覆盤,最後輸出,哪怕不一定完全正確,那也是我能在當下這個階段能做出的最有效回應。輸出不一定給觀眾,最好的觀眾是自己。

  因素三、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網際網路行業講的“使用者導向”,說到工作中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人方便。

  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細節瑣碎了。小到檔案的列印裝訂是否符合閱讀者的習慣,大到寫方案時是否真正的理解客戶需求,都是功夫。點到為止,不做過多推演。

  同理心強了有什麼好處呢?僅舉一例是可以幫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某項工作中你幫同事分擔了一些比較有難度的任務,或者你知道某件事不在某同事的責任範圍內,幫他巧妙的推掉,儘量不給他帶來麻煩,是個常人都會對你心存感激,下回你遇到啥事兒求助,人家會不出手相助?甚至如果遇到同樣情商爆表的同事,說不定會成為你的神助攻,假裝不經意的幫你在老闆面前美言幾句,從此更容易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 CXO 迎娶白(高)富美(帥)走向冷森巔峰?想想還是有點小激動呢。

  因素四、開放性

  開放性,是大五人格理論裡的一個維度,開放性高的個體,願意嘗試很多新鮮的領域和事物,敢於走出舒適區挑戰自我,因此也容易得到更多成長的機會。這部分人大多數都是好奇寶寶,這點在很多回答裡都有提及,比如 @小紅拖拉機 在本答案下的回答,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小紅拖拉機的回答 - 知乎,和 @李石 的回答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李石的回答 - 知乎講得都比我好,在此就不做展開。

  我是結尾的分割線

  私以為一個人能得到最棒的評價是,當別人提起你的時候,是沒有定語和字尾的,比如說起某某,不是說身為某司員工的某某,不是說畢業於某校的某某,不是說身為某人子女 / 先生 / 太太的某某某,而就是你,You are your own brand!

  最後插播一則小花絮:

  答主是心理系七年級生,去年畢業三年和研究生同學再聚,明顯能看到彼此的成長,細細數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姿態堅持在心理學這個專業周圍,就像《新華字典》裡“光明”一詞的例句,這裡改編一下:畢業後,小七在中學做心理老師,小喵在某電商公司做培訓主管,小小在做線上教育,小詩在做人力資源諮詢,小林子在做獵頭顧問,小棉在做心理諮詢,小晶留校了,老馬在搞教育培訓,他們都有著光明的未來。我深信我們這幫人,再各自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個三五年,都會走出自己很精彩的路。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實屬很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6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