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剪多少,能不剪更好。動畫跟實拍影片從根本生產製作方式就有差別。純實拍電影拍一分鐘就能生成一分鐘的素材,2D 動畫一個畫師一天基本只能畫出 10 秒不到的素材,3D 動畫從建模 - 貼圖 - 動作 - 燈光 - 渲染流程下來一天也基本不能達到 1 分鐘的素材。(實拍沒拍好要重拍的鏡頭也算是素材)因此為了節省成本,動畫製作中能不出現要剪輯的鏡頭就儘量不出現。當然,多數情況下不管實拍還是動畫,素材越多越好,能給畫面帶來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
像日本動畫是挺趕進度的,很多情況本來按約定的 TV 播出時間畫稿素材都不夠做完。比如這期新番的《噬神者》(2015)因為趕不上製作進度插播了 4 次 SP。而且現在動畫也很常出現趕進度畫崩卡跟幀數不足要重複使用同一鏡頭,後面 BD 版才修改跟細節加強,更別說要去剪掉一些畫面了。動畫製作在前期企劃時畫分鏡故事板,原畫把攝影表填好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不會畫多也不會少,除非主創們看了成品認為這個鏡頭確實不需要或者做不好才刪減一兩個。
我覺得好的動畫導演應該是在企劃時就對全片鏡頭胸有成竹,會充分利用資源,並降低需要剪掉的鏡頭機率。或者可以說,動畫導演監督在前期企劃的時候,就應該完成整個粗剪輯的過程了,只需要再進行一點後期精剪對位,廢片率基本不會超過 3%。
問題描述裡提到的《大聖歸來》(2015)成片剪掉了 30 分鐘,不是廣電的問題,是製作成本跟技術上的。刪減那段其中有江流兒掉到水下的那場戲,這片本來水特效做的不好,刪減這個是合理的。(詳見本文底下參考資料 1 的連結專訪)
以前有個傳聞說宮崎駿的《幽靈公主》(1997)本來是四個小時最後剪成 134 分鐘,這部片成本 20 億日元,成品的質量來看做不了 4 小時。而且根據資料全片一共用了 144000 片賽璐璐,片數計算出來也跟成品時長比較吻合,這個四個小時的傳說應該是跟這片的紀錄片《幽靈公主的誕生物語》搞混了,這花絮確實全長四個小時左右。而且就算 4 小時正片,剪了 1 分鐘,20 億日元算純製作成本均分下來這 1 分鐘剪掉的也浪費了 43 萬人民幣,可想而知能不剪就儘量不剪。
如果是想做好作品,無成本限制的話,不趕時間能多做幾個鏡頭就多做幾個,基本沒人會嫌素材多的。不管做動畫、電影還是遊戲。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在《現代啟示錄》(1979)電影製作中一共用去 125 萬英尺(38.1 萬米),合計 230 小時的素材膠片,並由剪輯大師沃爾特·默奇著手剪輯,最後成品 2 小時 25 分鐘,片差差不多是 95:1。每 95 分鐘素材有 1 分鐘最後呈現在成品上。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 40 餘個機位,100 多個工作人員,三天兩夜就拍了 1000 多小時的素材,最終只能留下 90 分鐘成品。
遊戲的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神秘海域 2 》(Uncharted 2: Among Thieves,2009)頑皮狗工作室存素材存了幾千塊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