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時,樊登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因為他學習從來不努力、書本幾乎沒有任何筆記,可是期末考試時,卻屢次排名第一。
雖然不愛做筆記、上課也不認真,但是樊登卻特別喜歡考試。
每次考試前,他不像其他同學一遍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整個學期所學的公式、重點、單詞等默寫一遍。
遇到想不起來的,樊登就使勁想一會,最後再查書,惡補自己不懂的知識點。
樊登養成的這個學習習慣,正是《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這本書所闡述的、足以顛覆很多人認知的學習方法。
《認知天性》開篇就給讀者打了一劑強心針: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減負”這個詞頻繁用到了學生身上。很多學者、老師和家長都在倡導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的考試壓力。
而學生們當然很開心,因為考試於他們而言,無疑是最最痛苦的一種檢驗方式。
然而,在《認知天性》的作者看來,考試卻是最有效的一種強化知識和記憶的方法。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書中作者去學校做了大量的研究實驗。
其中,他們挑取了哥倫比亞中學的一個班級作為試驗物件,即每堂課利用幾分鐘進行小測驗,研究時長為期一年半。
然後,等到期末考試時,老師會把考試內容分成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是在小測驗中出現的,另外三分之一是學生重複學習三次的,剩下的是老師只講過一次、學生也沒複習過的。
實驗結果相當驚人:孩子們在進行過小測驗的試題上得到的分數,要比沒有進行過小測驗的試題得到的分數高了10幾分!
可見,單純的學習,呈現出來的效果並不好。只有經過考試等手段進行檢索過的知識,才能形成牢固的長期記憶,留存在我們的大腦裡。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最顛覆看法的是:檢索知識時,想要效果最佳,那一定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回憶複習,而不是當下學完立刻進行檢測。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方面,因為間隔一段時間後,部分知識早被遺忘,此時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鞏固。而正是因為花費了更多的心血,學習成果才變得更牢固。
另一方面,這種間隔練習可以讓我們明確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從而著重花時間去鞏固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認知天性》這本書還有許多顛覆性的看法,比如我們一直強調要專注、集中複習,可是書中卻告知人們,要大膽地去同時進行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讓人驚豔!
看了《認知天性》,才知道自己過去的學習中,存在這麼多誤區,從而導致學習效果如此不佳,甚至有時還誤導了自己的孩子。
最近兒子在app上學習認字,每學完一個課時,我就考他。讓我無語的是,他幾乎無法辨認出剛剛學過的那些字。相反,我檢測他昨天學過的字時,小傢伙竟然可以認得80%以上。
這個結果,真的很讓我很震驚!
正如在讀的《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這本書所講的,書中那些看似違背常識的理論,卻在兒子身上得到了驗證。
所以,很多時候,方法不對,真的是努力白費!
有句話說:“不要做個低質的勤奮者!”
我想,所謂低質勤奮,絕大多數時候應該就是方法不對,所導致的效率低下,甚至所產生的反向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