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位於延慶的頤和園花卉園藝研究所溫室大棚內,頤和園盆景第四代傳承人劉偉正修剪著眼前的蠟梅和梅花盆景。
“這一剪子下去,我腦子裡得知道明年這個時候,這根枝條會長成什麼樣兒。”劉偉剪上兩刀,就要退後幾步,左看看右看看;走上前又剪上幾刀,挪步到花盆的後面,再左看看右看看……“你看這根,今年長得就不太好,我在剪掉它的同時,得想著旁邊的枝條怎麼能填補它造成的缺失。”剪刀在劉偉手裡如同畫筆,正在勾勒著一幅畫。
劉偉是個“80後”,但兩鬢卻已經有些灰白,“他們都說這能體現我的藝術氣息。”摸著翻著灰白的鬢角,劉偉調侃地說道。
2003年,劉偉從北京市園林學校畢業,年僅19歲的他進入頤和園花卉園藝研究所工作,養了一年多的桂花之後,師從周國樑老師學習盆景創作。劉偉從最基本的蟠扎修剪學起,用纏鐵絲的方法修枝葉,劉偉的雙手被無數次扎破,手掌長出了厚厚的繭子。
劉偉漸漸發現,在盆景創作的過程中,只從樹形枝葉這些方面去展示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於是他開拓創新思路,當起了催花“魔術師”,研究起花卉的花期控制來。
稍有花卉常識的人都知道,蠟梅最早11月開花,梅花3月才陸續綻放。為了在春節期間為市民營造喜慶節日氛圍,劉偉帶領的養花團隊能讓“兩梅”在春節期間同步開放。
準備工作從頭一年的春節就要開始了。修枝、澆水、施肥、防病蟲害、花期調控等工序,每一步都算計好時間。
10月份之後,所有的花卉陸續落葉,轉入溫室大棚,進入休眠狀態。“花進入大棚之後,溫度和光照是關鍵。”劉偉說,“兩梅”對室溫的要求極為精準,1攝氏度左右是它們的休眠期,正負誤差不能超過1攝氏度,低一點會凍,高一點會提前開放。
如果計劃讓“兩梅”在春節期間綻放,劉偉和同事就要提前25天左右開始調控花期。梅花提前開放,就需要給它加溫加溼,有時還需要加點肥;蠟梅延遲開放,就需要降溫,減少光照。在花期調控階段,養花團隊每天都要堅守在大棚裡,隨時檢視花骨朵兒的飽滿度、著色情況,隨時干預。即便是在線上呈現,他們依然一絲不苟,給市民呈現頤和園“兩梅”的最美姿態。
多年的養護經驗讓劉偉練就了感知室溫的能力,只要他在大棚裡一站,就基本上能判斷出室溫是否適合花卉生長。如果他不在單位,就會頻繁地掏出手機檢視天氣預報,推算出棚內的室溫,及時讓同事調整。“比如今天戶外3度左右,大棚裡至少是15度,就得稍微開窗通風。”
“人要是餓了渴了凍著了,會表達會說話,可是這些花不會,只能得靠每天的細心觀察。”每天早上,劉偉雷打不動地7時30分到單位,首先對所有花卉的生長情況、病蟲害情況巡視一遍,下班前還要再巡視。即使是休息時間,他也會抽時間到單位看一眼。“心裡放不下,甚至有點強迫症,就跟出門總覺得門沒關非得回去看一眼一樣,必須親自看才能放心。”
在今年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五,頤和園第十屆“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在頤和園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如期舉行,劉偉頭一次在網上為市民介紹他和同事精心養護的“兩梅”盆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葉曉彥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