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在革命之初就與一幫文臣、宿將同甘共苦,風雨同舟。憑藉著自己出色的領導能力以及以身作則、置生死於度外的性格,在革命的過程中,劉邦收穫了大批的忠實追隨者,而在勝利之後,劉邦也沒有忘記這些大臣的功勞,紛紛加官進爵,於是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豐沛功臣集團”。
漢朝建立之初,“豐沛功臣集團”是當時最為主要的政治勢力,為帝國的鞏固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劉邦在分封王侯的規模上,可以說前所未有,共有145位功臣得到加封,這些功臣在當時有著極高的權勢,然而隨著漢朝的發展,功臣集團卻逐漸凋零,其興盛衰落與劉邦的“白馬之約”息息相關。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志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
公元前209年,秦末時期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一股“反秦風”隨即盛起,以劉邦為首的沛縣集團也加入了革命中。
由於深得民心,劉邦的勢力迅速擴大,在戰爭中所向披靡,至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西漢政權。
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以蕭何、樊噲等人為首的集團勢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於集團中的人大部分來自於當時的沛縣,於是在戰爭勝利之後,人們稱之為“豐沛功臣集團”。
這些功臣憑藉軍功獲得了顯赫的爵位,並且在加封王侯的過程中,這些功臣之間獲得了十分緊密的聯絡,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體系,對漢初時期的王權鞏固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說的是,劉邦是歷史上少有的君王,其念舊的程度在歷代君王裡面堪稱之最,屬於典型的知恩必報。
無論是什麼人,出身如何,只要是曾經追隨過劉邦,助劉邦攻打天下的,即使貢獻卑微,劉邦也必會對其做出賞賜。
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在沛縣起兵之時,有這麼一位小兵,僅僅因為他是第一個開啟城門的人,劉邦在戰爭勝利之後仍然沒有忘記,遂封這位小卒為戴侯。
劉邦是一個善用人才的人,在分配的時候,往往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除此之外,劉邦還能與大家同甘共苦,在戰場上,劉邦往往是第一個衝向敵軍的人。
這些都讓劉邦深得民心,收穫了大批的追隨者,而這些追隨者們也都是不離不棄。
在戰爭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獎罰措施,劉邦對大家的承諾從來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這也使得漢朝建立之初,功臣集團空前的龐大,共有145位大臣得到加封,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分封王侯的時候,還史無前例地加封了一個女性王侯。
可以看出,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對於輔佐建國的功臣是十分重視的,給予的獎勵也非常厚重,然而這些功臣的地位卻隨著漢朝的發展逐漸下降。
漢高祖劉邦時期,三國九卿以及王國相全部由漢初的功臣擔任,而到了景帝時期,漢初的功臣們已經失去了對大權的掌控,其政治地位也受到了影響,逐漸走向了衰落。
那麼在豐沛功臣集團逐漸衰亡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為何會如此迅速沒落呢?
功臣集團權勢過高,呂后勢力日大,“白馬之盟”應時而生
楚漢戰爭時期,為了網路天下各路軍事力量,以使自己的勢力壯大起來,劉邦曾經分封過一批異姓王,這些王侯在漢軍的大旗之下,輔佐劉邦攻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而在漢朝成立之初,功臣的勢力十分龐大,劉邦漸漸覺得異性王終究不可靠,害怕他們謀反,危及自己的皇位以及江山,於是開始謀劃剷除這些隱患。
在稱帝之後,劉邦以各種藉口誅殺這些異姓王,以韓信為例。
垓下之戰的勝利,讓韓信成為“楚王”,第二年,劉邦將韓信擄至長安城,降為了淮陰侯,之後又藉助呂后之後斬殺了韓信。
除了韓信, 彭越、英布、盧綰也一一被殺。
在將這些異姓王剷除以後,大封同姓諸侯王,以保江山穩固。之後由於呂后的勢力逐漸增大,劉邦又擔心江山被其奪去,於是在晚年時期,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白馬之盟》
劉邦與各位大臣們以殺白馬的方式立下盟約,並且規定非皇族的成員不能夠封王,沒有獲得軍功的人不能加封為侯。
“白馬之盟”在鞏固皇權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與功臣集團的衰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高祖去世,呂后執掌大權,剝奪功臣權力,引發不滿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去世,嫡長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
惠帝即位後,由於性格懦弱,朝中大權被呂后及其外戚集團所掌控。
“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侯,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史記》
呂后曾經輔佐劉邦攻打天下,並且呂后的哥哥在當時的功臣集團中也佔有著重要的位置,按理來說,有著這樣特殊功績的二人應當備受推崇,其實不然。
在分封呂氏族人的官爵時,即便一個貴為皇后,一個貴為國舅,有著如此地位和威望的二人仍然遭受到了功臣集團的排擠。
呂氏在成為皇后以後,臨朝聽政,對呂氏族人大肆加封,極力拓展呂氏一派的勢力,使得呂氏集團掌控著朝中大權,剝奪其他一些功臣的權力,並且侵佔了大量領土,導致原先“三足鼎立”(皇帝、功臣以及宗室諸王)的狀態大有向皇帝傾斜的趨勢,引發了其餘兩個勢力的不滿。
文帝當政,對功臣集團有所忌憚,大肆削弱
呂后在去世之後,其族人喪失了對皇權的控制,漢少帝劉恭也因為無法掌控局面,受到了來自功臣集團和宗室諸王的打壓,最終被處死。
在劉氏宗室的壓力之下,功臣們不得以選了毫無功績的代王劉恆即位,史稱漢文帝。至此,朝中功臣集團的勢力達到了一個頂峰狀態,不過其權勢過高,引起了文帝的忌憚。
文帝即位之初,就對功臣們表現出了極大的排斥,將宮廷的宿衛之權轉移,取消了之前被功臣壟斷的太尉一職,要求居住在長安城的功臣們返回封地居住,這些舉措大大打擊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使得功臣集團的權勢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劉啟繼位。
景帝在任時期,採取積極的削藩政策,大肆打擊劉氏諸侯王的勢力,這種過於激進的改革引起了功臣集團的強烈不滿,其中以申屠嘉、袁盎為首。
然而景帝並沒有理會這些功臣的反對,最終使得申屠嘉嘔血而死。此後,景帝與功臣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化。
“七國之亂”爆發後,雖然景帝與功臣集團們很僵,但是不得不依賴功臣集團來鎮壓,於是重新設定了“太尉”一職。派周亞夫為太尉,又讓竇嬰為大將軍,去制衡周亞夫。
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隨著諸侯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景帝無需再依賴功臣集團來維持皇權,相反,功臣集團成了景帝加強皇權專制最大的障礙。
戰爭結束後,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但是周亞夫卻沒有意識到皇權逐漸膨脹,依舊想要恢復相權,對皇權制約,並且極力遵循“白馬之盟”,反對景帝將王信封侯。
之後周亞夫辭去相位,劉舍為相。
這成為了漢初功臣集團在軍事勢力上逐漸降低的轉折點。
景帝后元元年,劉舍罷相,隨後景帝與竇太后討論的繼承人僅有兩位,而且並沒有功臣,這也說明了,此時漢初功臣集團將不再佔據一直被其壟斷的丞相之位,景帝甚至不需要去考慮功臣集團,就定下相位,漢初功臣集團的勢力又一步削弱。
衛綰為丞相的時期,漢朝內外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沒有較大的戰事,而高祖設立的“白馬之盟”也牽制了漢初的功臣集團,此時功臣集團已經完全喪失了軍事權勢,只剩下一個空有的爵位了,這也表明至此,功臣集團已經走向了衰亡。
在大漢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豐沛功臣集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毫無疑問,這些大臣就是漢朝的開國元勳,然而卻在漢朝的不斷髮展中,逐步走向衰亡,其原因引人深思。
歷來很多學者都認為在文帝以及景帝時期,由於他們的政治手段,才導致了功臣集團的沒落,其實漢高祖的“白馬之盟”也不可被遺忘,功臣集團的興盛與衰亡都與其息息相關。一句“非有功不侯”讓功臣集團掌控大權,享受到了極高的政治地位,同時也在景帝和文帝時期,因為無法直接參與軍事,而逐漸走向了衰亡。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