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名將,都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何“帝師”王翦能頤養天年,而“戰神”白起卻接連貶官,最終落得被秦王賜死的結局?
白起和王翦不僅同為秦國名將,也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得其二(趙國:廉頗和李牧)。
從戰國四大名將在戰國七雄中的分佈也能看出,在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具有實力。
秦國自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開始,逐漸有了兼併東方六國、一統天下的大志。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成為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國和趙國的強大離不開軍事實力的增強,而軍事上又離不開能征善戰的將領保家衛國、開疆拓土,以保證國家不被侵犯、逐漸強盛。
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都為自己的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趙國的廉頗和李牧為抵擋強秦、匈奴、東胡等立下赫赫戰功,秦國的白起和王翦是秦滅六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
戰國四大名將雖然功勳卓著,甚至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以此也能看出這些將軍對國家的軍事貢獻巨大,但戰國四大名將大多沒有好的結局,只有秦將王翦得到了善終。
趙將廉頗在趙孝成王時期拜相封君,但到了趙悼襄王時卻被解除兵權,不受重用,最終鬱鬱而終,死在楚國;李牧在秦滅趙國之戰中被趙王臨陣換將,並被趙王設計殺害,可謂是在是冤吶!
今天我們主要說到的是秦國的著名將領白起和王翦。白起因用兵入神、以殲敵有生力量(長平之戰坑殺幾十萬趙軍)作為主要目的原因有著“戰神”、“殺神”、“人屠”等稱號,但最終被秦昭襄王貶官並賜死。
秦將白起之所以落得慘死結局關鍵原因在於不聽從秦王的號令,並和秦昭襄王之間產生了一定間隙,對秦王有所看法,最終被秦昭襄王賜劍命自盡於秦都咸陽城外的杜郵亭。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國,但因王命不能趁勝追擊、一舉滅亡趙國,秦國也為此失去了滅亡趙國的良機,白起對影響秦王決策的秦相范雎從此仇怨更深。
白起也在長平之戰後,多次對秦昭襄王下令攻打趙國的王令表示拒絕,加上和秦相范雎有所仇怨,白起先是被秦王免去武安君官爵降為士兵,並趕出秦都咸陽。
白起為此流露出不滿意、有怨言等情緒,秦王和秦相范雎以及一眾大臣議論下,最終被秦昭襄王派遣使者賜劍,令白起自殺,戰國一代名將就此落幕,白起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終卻慘遭被秦王賜死的結局。
戰國四大名將中,廉頗、李牧、白起都沒有好的結局,只有秦將王翦落得善終結局,在秦始皇攻滅六國後,退隱頤養天年,武成侯的爵位也被孫子王離襲封,王翦也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將領。
秦將王翦之所以能夠善終,關鍵原因在於王翦除了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外,還有著出色的政治智慧,並且懂得審時度勢,知曉進退,最終在秦始皇滅六國後,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王翦在秦滅六國時,主動參加秦滅六國之戰,為此立下赫赫戰功,在秦始皇命將軍李信率軍20萬滅楚失敗後,秦始皇便親自去請王翦擔任滅楚主將。
王翦滅楚帶走了60萬大軍,這60萬大軍可以說是秦國全部家當了,王翦為了讓秦王嬴政安心,為出戰前就多次索要財物,做出自黑舉措,表明自己只為財而無大志,使得秦王安心,消除猜疑。
以此可見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色,政治才能也非同一般,王翦也因功受封武成侯,並拜為太師,在秦滅六國之戰時,因秦始皇都要請教王翦,王翦也有著“帝師”的稱號。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朝後,秦朝建立後,武將的需要程度已經大大下降,秦朝此時需要的是治理天下的文臣。
王翦作為武將,懂得審時度勢,明白進退道理,在秦滅亡六國後,王翦、王賁父子便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也從此在史書中失去記載,在秦二世即位時,王翦和兒子王賁已經去世,而王翦的孫子王離則擔任秦朝的上將軍,襲封爺爺王翦的武成侯。
王翦能得以善終還是在於聽從王令,懂得審時度勢,知曉進退,而白起、廉頗、李牧三人沒能善終的原因多少都是因為自己不聽王令而死。
秦將白起因不聽王令被秦昭襄王賜死;趙將李牧因不聽王令,在秦滅趙國之戰時,趙王下令換掉李牧,李牧則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未能執行王令,最終趙王設計捕獲斬殺。
廉頗也在趙國換了君主,未能被重用,反被排擠,為此而發怒,先後投奔魏國和楚國,最終在楚國鬱鬱而終,如果廉頗懂得知曉進退,向趙王告老還鄉,廉頗也是擁有爵位信平君,以此頤養天年,得以善終。
從戰國四大名將落得不同結局中可以看出,王翦得以善終是有原因的,如果王翦如同其他三位名將一樣,王翦很大可能也無法善終。
大家對戰國四大名將的最終結局有何看法?認為不得善終的名將死的是否冤屈呢?下方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史記》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