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市特級校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
有著50年教學經驗的上海市特級校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三年前“跨行”做了一次建築設計師——設計自己學校江寧路的新校園。校長參與設計學校校舍,讓這座校園裡的建築“活”了起來,更有了教育的內涵和靈魂。
一座理想中的校舍應該是怎樣的?如何才能建成?文匯報記者與張人利校長面對面,暢談了這些過去在基礎教育領域內並沒有被過多提及的話題。
問題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園建設、改造過程中,強調了育人的功能,這是教育理念上的進步嗎?
張人利:讓中小學校園建築本身會說話、有靈魂,這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新現象、好現象。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學校校舍、校園和醫院一樣,應該是具備較強專業性的建築,因此,我們一直要呼籲的是,在校園建設之初,就應該多聽聽校長和一線教師,乃至聽聽學生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學生喜歡運動、喜歡午飯後在舞臺上展示自我,就要在校園中為學生搭建各類運動場地和展示自我的舞臺。又如,上課的教室需要絕對的安靜,即便這些教室沒有整齊劃一排在一起,也沒什麼關係。
而另一方面,校園建築也不能將目光單純停留在學校教育層面,也要與區域文化、經濟等環境因素互相融合。以我們學校為例,我們坐落在“老靜安”,是一箇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因此,學校的建築設計,既要考慮到符合教育發展的方向,也要符合周圍環境和建築的特色,與整個地域面貌相融合。於是,這座新校園的色彩採取了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江南灰白色”,和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哈佛紅”兩種顏色為基調。其中,建築的底部以灰白色為主,代表我們中國文化是學校教育的根本。
問題2:設計建造一座校園並不容易,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周全。您提出要讓師生在這裡開開心心讀書和學習,如何才能做到?
張人利:學生和教師才是使用這座校園的人,顧及他們的使用感受是最重要的。比如,修建學生食堂和教職工食堂時,我們的設計圖紙就被推翻了很多次。以學生食堂為例,這個校區有1400名學生,起初食堂設計面積“巨大”,我看了圖紙,將學生食堂的規模修改為700人同時用餐。不少教師疑惑了:這會不會造成學生排隊、食堂擁擠?要不要將學生分時段安排用餐?
現實情況是,即便沒有分時段安排,也沒有出現擁擠的現象。全校學生並不會同時湧入食堂吃飯。總會有老師會多講幾分鐘,總會有學生下課多問老師幾個問題,他們就會晚點來到餐廳。而有的學生很餓,就會在下課第一時間衝到餐廳吃飯。還有的學生吃飯快、有的吃得慢……我多年的工作經驗驗證了,這個規模的食堂足矣。
再說說教職工食堂。教職工食堂修繕好後,我每次來都發現,靠近門口的一個圓桌永遠都沒有人坐。我很疑惑,就自己去坐坐看看究竟什麼問題。結果坐下就發現,這個桌子靠近門口,冬天是風吹進來的地方,坐在這裡吃飯很冷、飯菜也容易涼。於是我們馬上進行調整,在餐廳門口設了屏風等擋風裝置。
問題3:新校園已經使用近三年時間了,如今看來,有什麼地方您還有遺憾嗎?
張人利:每一座校園的設計都很難做到完美,在校園使用期間,需要全校教師和學生細心的呵護。我們這座校園佔地面積不大,地下分為兩層、地上五層,如何保證採光?我們將中庭的部分設計成了下沉式廣場。如今,即便站在地下二層,周圍採光也很充分。看似犧牲了不少空間,但這個“買賣不賠”。
此外,受到空間的限制,一些專業教師、會議室、小劇場等並不能完全達到專業級標準,但可以透過我們的智慧進行合理化的改造。比如新校園裡有一座能容納400人的小劇場,建成後我發現,劇場的地面是“平”的,沒有專業劇場裡的那種坡度,後排的觀眾視線會受到很大影響。
受到建築本身的限制,我們的地面無法進行調整,怎麼辦?因為這個事情,我好幾宿都沒睡好,翻來覆去想辦法。最後我帶著老師們把前排的座椅腿鋸掉了,劃分不同的區域,將座椅的高矮進行調整。我請老師們再坐進調整後的小劇場,沒有人發現是座椅做了“手腳”,都以為是專業劇場似的坡度地面。
問題4:您理想中的教育建築是怎樣的?
張人利:好的學校建築,應該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賦能。從淺層次來說,要保證學生體育運動和文藝活動的空間,保證學生有充分交流的空間等。更深一步探究,這些校園的設計,其實是以教育教學的規律為依據的。
比如,我們設計了10個跨學科學習的專業實驗室,40個以班級為單位的傳統教室,其中的門道是什麼?
傳統教室裡,我們是傳統模式下以學科知識傳授為內容進行上課的,使用的是以單一學科、知識點組成的系統思維授課模式;而在跨學科實驗室裡,學生們學習的方式大多以專案化、主題式展開,以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為基礎進行學習。
這兩種方式,其實各有利弊。學科知識傳授的模式系統性較強,知識點不容易遺漏,我認為在數學、物理等這種理科學科上,此類學習方式更好;而專案化學習更強調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對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但知識容易重複和遺漏,在語言類等文科學習上,此類方式可能更佳。於是,我們在教室的設計上,採取了適合不同學科、不同學習方式的教室安排。
理想中的校園,應該相容幷蓄,看似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蘊含著對教育的崇敬和對教學的支援,這才是我們嚮往的學校。
作者:張鵬
編輯:張鵬
圖片來源:均 本報記者 袁婧 攝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