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為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千年古國,曾在經濟、科技以及軍事上成為世界的領頭軍,可惜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中斷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科技和軍事力量逐步落後於西方,自近代以來,中國對外戰爭屢戰屢敗,令人心痛的外交激起無數熱血青年的愛國激情,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只為建立一個美好的國度。
當真正迎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曾經的流血和犧牲都是值得的,這些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開國功臣們,無論日後人生有什麼過錯,都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他們是令我們致敬的先輩。
江西興國的高興鎮,有一個翠嶺環繞的小山村——上密村,這就是養育邱會作十幾年的家鄉,這裡有他童年的記憶,也是他走上革命之路的起點。
參軍前的邱會作當過兒童團的副團長,他的父親邱時昕在開展農民運動中,表現得最為出色,被大家推舉為村長,最厲害的要數他的哥哥邱會佳,他可是赤衛隊的隊長,1929年,邱會佳帶領赤衛隊編入紅軍,受哥哥的影響,15歲的邱會作也參加了紅軍。
參軍後不久,手腳勤快、頭腦靈活,口才出色的邱會作被調入紅五軍團的宣傳隊,最初跟著隊員向群眾做宣傳時,還有些不少意思,說不出話,但他克服困難,很快適應了,後來做起宣傳講話乾脆利落,生動活潑,道理深入淺出,並且用當地口音,大家愛聽,成了宣傳隊的宣傳能手,後來還當上了宣傳隊長。
1932年從紅軍學校學習八個月後,他就調入總供給部擔任機要統計員,他真是幹後勤的天才,這份繁重、複雜的工作,很快被他料理的有條有序,科目分明,成為後勤的“一把好手”。
1934年10月,邱會作跟隨主力踏上了長征,遺憾的是他的哥哥邱會佳,在幾個月前的廣昌戰役壯烈犧牲,成為了紅軍烈士,而邱會佳是數萬興國烈士的一員,紅軍時期,興國共有23萬人,8萬多青年參加了紅軍,而上密村也有一百多人參軍入伍,其中大多犧牲,活下來的也都成高階將領,但只有邱會作成為開國中將。
從長征離開後,邱會作就一直沒有回去過,不是他不願意回,而是沒有時間,戰爭年代四處征戰,建國後又將精力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中,直到1962年,時隔28年後,他才回到這個曾經哺育過他童年和少年的小山村。
據村裡人回憶:他來了只是坐了一會,喝了碗家鄉水,與幾個鄉親聊了聊家常,因為村裡沒有住處,他晚上住在縣裡的招待所,村裡離縣城也不近,聽說第二天就走了。
將軍在職時,村裡沒遇到好處,將軍被撤銷職務後,他的親人卻受到牽連,到了後來才好些,1981年邱會作保外就醫安置在西安,老兩口每個月200元和30斤糧食的補助,在當時也算是不少了,但將軍經常生病住院,而且歲數大了,生活不方便還僱了個保姆,刨去一切開支再加上僱保姆的費用,生活還是緊巴巴的,到了90年代慢慢漲到1500元,才沒有了生活壓力。
90年代末,興國籌建“將軍廣場”,有一尊石像就是邱會作將軍,將軍也想回去看一看,還曾聯絡當地政府,能不能回去住在招待所裡,收到回覆後,老將軍卻在出行前摔斷腿骨,再也沒有站起來,後來送到北京接受治療,2002年7月18日,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98歲。
臨終前,將軍知道,回故鄉看一看的願望生前無法實現了,就囑託兒女,在他去世後,要將自己的遺骨葬回家鄉,將軍病逝後,安葬在八寶山公墓,但為了實現將軍的臨終遺願,在將軍去世六年後,兒女將他的遺骨接回家鄉,葬於上密村旁邊的一個山崗上,而在丘陵頂部的墓區可以看到將軍從小長大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