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4年3月。剛剛取得高平之戰勝利的後周軍軍營卻充滿了肅殺之氣。
“斬”!
“斬”!一天之內,周世宗柴榮將侍衛親軍將校以上70餘人全部斬殺。
柴榮之所以要在大勝之後對自己軍隊進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個。
1、這些人的表現,該殺。
2、柴榮急需立威。
3、柴榮不只是懲治首惡,而是一口氣殺盡將校以上70餘人,說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獎懲、立威需要,而是為了下一盤大棋。
954年3月19日,決定後周命運的高平之戰展開了。
由於樊愛能、何徽的潰逃,後周右軍迅速崩潰,若非柴榮親自補鍋,後周恐怕就這此被埋葬。
一開戰,後周軍就發生了災難性事件:右翼的侍衛親軍崩潰了。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引數千騎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齊刷刷臨陣投降。
危難時刻,柴榮親自率軍迎戰,身先士卒。張永德、趙匡胤率騎兵奮勇衝鋒。在一眾猛人的衝擊下,北漢猛將張元徽被殺,形勢逆轉。柴榮猛衝,北漢撤軍。
想想都後怕,若非柴榮、趙匡胤一眾猛人的神級發揮,後周可能就被樊愛能、何徽坑死了。
這還不算完。
樊愛能、何徽在逃跑後,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趕往前線的後軍劉詞。
兩位兄弟一見到劉詞,就“熱心”地告訴劉詞:別去送死了,我們已經敗了。
幸好劉詞沒聽他們的忽悠,加速前進,才在傍晚抵達戰場,一起追擊,徹底擊敗了北漢軍。
打仗的時候臨陣逃脫,部下臨陣投降!逃跑路上還散播謠言,勸阻後軍參戰。
這樣的人,當然該殺。
不過,樊愛能、何徽還是在戰後“厚臉皮”地回到了柴榮軍中。
打了勝仗了,主子心情好,該能從輕發落吧。
他們打錯了算盤,柴榮,此時正需要殺人。
或許因為僅僅只是郭威的養子,此前也沒什麼戰功,自即位以來,柴榮一直被人看輕。
劉崇趁機來犯就算了,國內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裡。
出征前,群臣集體反對柴榮親征。
當柴榮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時常親征來試圖說服群臣時,老臣馮道的回答簡單明瞭:陛下是唐太宗嗎?
馮道,是混了幾朝的老油條,絕對不是一個說話不知輕重的二愣子。他都敢這麼懟柴榮,只能反映出:柴榮在群臣中毫無威望。
他們既不認可柴榮的資格、能力,也壓根不怕這個螟蛉之子。
打了勝仗,柴榮讓群臣認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來,是時候讓大家怕一怕他了。
正常情況下,“嚴懲首惡”就可以了,“餘皆不問”。畢竟,斬的都是自己的國防力量呀。
可是,柴榮正準備繼續郭威開啟的強軍之路。
軍隊,是國家的基石。軍人,需要強健的體魄。因此,一支正常的軍隊,總是要裁汰老弱,引進新鮮血液。
中唐以來,無論禁軍、藩鎮軍,都實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糧的職業兵。
因此,軍隊中的關係盤根錯節。一般的將領為了獲取士兵的支援,一般不會主動裁汰更新。
這就使得五代軍隊出現了兩個頑疾:
1、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曾經常年囂張的河朔三鎮,他們本應在晚唐五代的風雲中迎風而起,然而,他們卻在朱溫、李克用等新軍閥面前不堪一擊。
這正是因為軍隊關係盤根錯節,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2、驕兵悍將
一旦正常的賞罰制度難以推行,士兵們往往會變得跋扈驕傲,難以制衡。
高平之戰中,侍衛親軍的表現,正是這兩個頑疾的爆發。
他們暮氣沉沉,戰鬥力不足,一遇到危險形勢,就不服調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誰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糧!跟誰吃不是吃?
柴榮,正準備進行“大清洗”,裁撤弱軍劣將,提拔有才之人。
王樸、趙匡胤,及宋初開國風雲人物,多是在這個過程中被提拔起來的。
把刀砍向侍衛親軍,不僅僅是出於戰鬥力的考慮,還主於集權的考慮。
自後唐以來,侍衛親軍,成為了禁軍中的主要力量。後晉、後漢,更是以侍衛司統領禁軍。
禁軍軍權過於集中,非常危險。
因此,後周時期,開始在禁軍中另建殿前軍。
隨後一段事件,強化殿前軍,弱化侍衛親軍,成為了後周加強集權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後,後來的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李繼勳等人因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而以張永德、趙匡胤為代表的殿前軍將領的地位、功勳卻在不斷提高。
總的來說,柴榮一日斬殺70餘將,既是出於正常的賞罰、立威需要,更是出於強軍、集權的考慮。
在柴榮的努力下,後周軍一改頑疾,戰鬥力迅速提高。
遺憾的是,柴榮英年早逝,既來不及一統天下,也來不及將合理的權力格局傳給下一代。
最終,點檢(殿前都點檢)做天子。柴榮和郭威親手開創、發展的後周王朝,最終被他們親手建立、發展的殿前軍輕鬆地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