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訊息,教育部等九部門12月16日釋出“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到2025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將達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將達50%以上,覆蓋城鄉、佈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健全。
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學前教育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辦好學前教育”,並把實現“幼有所育”列為“七有”重大民生問題之首。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確立了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發展目標。強調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意味著普惠性學前教育正在被納入基本公共服務。
“逐年測算入園需求”“補齊普惠短板”“健全經費投入與成本分擔機制”……此次釋出的“學前提升計劃”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透過財政支援和合理收費,解決好普惠性幼兒園“保安全”“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問題。為此,“學前提升計劃”要求,儘快制訂完善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收費的具體辦法,可對非營利性民辦園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在合理核定辦園成本的基礎上,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
近年來,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不斷高漲,令很多家長叫苦不迭。因為學前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階段,一些民辦幼兒園理直氣壯地要求“成本分擔”,並因此不斷提高收費標準。實際上,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絕不意味著高收費,更不意味著亂收費。對於各類民辦幼兒園來說,確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收費標準,是避免高收費、亂收費的有效舉措。此舉的前提是,釐清成本分擔中的各方責任。
因此,“學前提升計劃”提出健全經費投入與成本分擔機制,要求各省(區、市)科學核定普惠性幼兒園辦園成本,明確分擔比例,統籌制定財政補助和收費政策,合理確定家庭支出水平。對於學前教育而言,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是政府、幼兒園和家庭三方參與。強化政府投入的責任,為普惠性幼兒園提供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援,既是化解“收費貴”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題中之義。
學前教育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學前提升計劃”的許多亮點,都是建立在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的基礎之上。掃除了民辦幼兒園生存的後顧之憂,健全管理順理成章被提上議事日程,“幼兒教師實施全員培訓”“完善幼兒園資訊備案及公示制度”“落實幼兒園安全主體責任”“存在虐童等失德失範行為的幼兒園,年檢一票否決”同屬此列。保障幼兒園的發展空間,有利於穩定教師隊伍的職業預期,明確教師資質、拓寬上升通道的同時,有必要確定從業禁止範圍,及時清除“害群之馬”。
將幼兒園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不僅意味著普惠性幼兒園有機會獲得可靠的經費保障,而且意味著必須接受嚴格的稽核與監督,從而提高學前教育的保障水平。有了財政支出的強力支撐,學前教育的公益底色會擦得更亮,“幼有所育”也將因此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