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萬物蕭瑟的訊號。按照古語的解釋,“秋”有“收藏”之意,秋天來了動物開始儲存食物,而農民也進入了秋收的關鍵階段。
只有順應節氣變化,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老祖宗們為了能夠熟知四季,畢竟每個季節的氣候特徵,所以根據上千年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歷法。
這套曆法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24節氣。也就是說每一個季節,都有六個節氣,而秋分,則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
所謂“秋分”有兩種解釋,第一種便是晝夜時間均等,在秋分日中的某一個時間點,太陽到達黃經180度,光線會直射赤道,晝夜各12小時。
但是當秋分過後,便會晝短夜長,這便是秋分的重要意義之一。最明顯的地方便是北極,秋分之後,北極將迎來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以及連續6個月的不滅星空。
秋分的另外一層含義,便是氣候由熱轉涼,由於秋分之後太陽直射角度低,所以北半球能夠接受的照射時間比較短,因此氣溫便會越來越低。
一、何為“三候”?
根據《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的記載:“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這句古話不僅提出了晝夜平分的概念,而且也告訴世人,秋分過後天氣便會逐漸轉涼,並最終在霜降時變天。
古人劃定秋分有“三候”,即“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關於“一候”,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關於“二候”,《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三候”《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透過萬物的變化,進而得知氣候的變化。秋分時節雷聲漸行漸遠,由於雨水較少,所以湖泊與河流水量變少,澤及水窪處於乾涸,昆蟲也開始入穴並準備冬眠。
二、秋分日的“四分”現象
第一分:平分秋季
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記載:“八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秋季一共三個月共90天,秋分節氣當天將90天一分為二,此時秋天已經過了45天,進入了仲秋時節,之後就要迎來深秋,秋分之後便是三秋忙碌時節。
第二分:平分晝夜
據《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時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各12小時,古人也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簡而言之在一天24個小時中,白晝和黑夜同樣長。
第三分:分南北半球
地球從南北分以赤道為分界點,被分為為北半球和南半球。赤道線以北就是北半球,我國領土都在北半球之內,而赤道線以南則是南半球。
秋分時太陽到達黃經180°,此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各一邊,各地都是晝夜平分。
第四分:分太陽直射點
從地理學角度來講,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那麼哪個半球就會越來越熱,反之如果遠離,那麼就會變得越來越冷。
說白了,太陽直射點距離南半球近,或者說太陽與地球距離近,那麼太陽光就會特別充足,而且熱量也會更高一些。
當秋分時節到來之際,太陽到達黃經180°,此時直射點基本上到達0°赤道線,這個時候太陽直射點距南北半球一樣長。
但是當秋分一過,太陽直射點將會繼續南移,並且完全進入南半球,此時南半球就會逐漸向夏季轉變。
而北半球因為太陽直射點越來越長,導致熱量不足而進入冬季。
結 語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這是唐代詩人賈島的詩句,寫出了秋分前後夜晚暑氣漸退。
同時也表達了身處秋季時,與友人相聚的愜意。古人尚且能知道秋分的重要意義,那麼現代人就更應該掌握其內涵了。
農諺有云:“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可見到了秋分時節,既是“三候、四分”的時節,也是農民秋收的重要時節。
如果秋分時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那麼南方地區就會栽種水稻,但是對於北方而言,便不那麼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