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勞動與勞動人民的認知教育是孩子樹立三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
很多人可能會問:在物質條件如此充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社會服務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們希望透過勞動教育讓孩子獲得什麼呢?
勞動並不是簡單地讓孩子學會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更多的是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以及善良簡樸的生活作風。
1、自理能力缺失,是中國孩子的通病
某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孩子為何不做家務?很多學生、家長坦言,不是“不愛勞動”,而是“沒時間”“不會勞動”。
孩子們總是會說:“媽媽根本不讓我勞動,就是讓我好好學習,把作業寫完就行。有時候想幫他們洗碗,他們說這些活兒都是大人乾的,你趕緊進屋寫作業去吧。”
做家務少帶來的弊端便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地下,學生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疊衣服、不會繫鞋帶的情況並不罕見。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缺失問題,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2、教育,一定要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它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最終結果顯示:經常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卻是1:10。
而且其他資料還顯示,童年時期經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家庭更和睦,離婚率更低,抑鬱、厭世等嚴重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也很低。
中國也有相應的跟蹤調查: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水平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出20多倍!
勞動過程中,孩子們要面對大量的細節,在細微之處的拿捏,在整體過程的設計規劃等,都為孩子們養成系統和條理的思維方式、嚴謹的做事風格,積累了經驗和成長的營養。
3、在美國,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是有限的,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包下來,反而會讓孩子們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父母會有意的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鼓勵孩子去做兼職,掙取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
為大家整理了幾條建議,希望每位父母的孩子都能愛上勞動:
建議一:家長給予孩子勞動必要的尊重。孩子參與勞動,可能不熟練,甚至帶來很多麻煩,但家長要明白,這是孩子在成長,應給予鼓勵,應付出耐心。
建議二:家長要有物質準備,這在國外很普遍。例如給孩子配備工作間和工具,讓孩子根據興趣自主勞動。勞動的主動性,比被動完成家長安排的工作更重要。
建議三:多設計一些集體勞動專案,最好大家一起動手,群體勞動教育效果更好。尤其不要大人在打牌、聊天,讓孩子一人做家務。要認識到,一起勞動是難得的與孩子交流的機會。一起勞動,家長和孩子處於平等狀態,容易開啟心扉,平日的一些疙疙瘩瘩也許就因此解開了。
在踏踏實實的勞動過程中,能培養孩子性格中勤勞、務實的特點,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體諒他人。父母越舍讓孩子去勞動,越鼓勵孩子去擔當去付出,孩子就越出色,越有勇氣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