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羅永珍,其中的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讓西方人羨慕不已。中國人向來講究“衣食住行”,對這些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喜歡用心去琢磨,所以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川菜、魯菜、湘菜等八大菜系。中國人餐桌上的菜譜至少也有上千種,就算是同樣的食材,中國人也可以做出不同的風味、菜品,而且往往都能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紅燒肉
正是因為我們國家有如此深厚的飲食文化積澱,所以《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反映老百姓吃喝的紀錄片才能風靡全球,享譽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無論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會用心去對待我們的吃飯問題,所以我們的很多飲食都和歷史人物相關,比較著名的有“過橋米線”、“東坡肉”、“諸葛烤魚”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道菜也和歷史人物密切相關。
諸葛烤魚
晚清時期,清王朝閉關鎖國、腐朽落後,結果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的七零八落,山河破碎。面對西方的欺凌,中華民族的很多有識之士開始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案就是要求大家 “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在“西學東漸”的風潮下,清朝的很多官員也開始放下身段,主動向西方學習、交流,後來還發起了著名的“洋務運動”,而說到“洋務運動”就不得不提著名人物李鴻章。
李鴻章雖然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是的確是中國“睜眼開世界”的第一批人物。在李鴻章的努力下,中國也創辦了很多實業、新式學堂、新式軍隊,其中著名的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一手創辦。李鴻章在積極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自然就少不了同西方世界打交道 ,因為經常和其他國家來往,李鴻章甚至一度成為了清政府在世界上的代表人物,清政府的很多重要外交事務都由其出面料理,比如《馬關條約》的簽訂等。
李鴻章
在光緒二十二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邀請當時的清政府派出代表參加自己的加冕儀式。沙皇的這次加冕儀式非常重要,因為雖然尼古拉二世在兩年前就是沙皇,但是卻沒有親政。只有在各國使節參加、目證的情況下,經過加冕儀式,他才算真正地執掌朝政大權,成為真正的沙皇。
清政府在接到沙皇的邀請後,決定派出了李鴻章作為代表前去參加。李鴻章率領代表團在莫斯科順利參加完加冕儀式後,因為想乘此機會多到西方各國參觀、交流、學習,所以並沒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順道去了歐美各國訪問。
李鴻章畫像
在歐美國家訪問期間,李鴻章透過中國人與人交往的最簡單方法——請人吃飯,順利和各國很多政治人物都建立了聯絡。到了美國的時候,李鴻章還是按照老辦法,透過宴請美國的政治人物拉近關係。美國人在接到邀請後,都很希望品嚐品嚐中國地道的菜餚,於是都如約而至,李鴻章的住處立馬賓客雲集、高朋滿座。
李鴻章一行人等
大家觥籌交錯、大快朵頤,菜一道又一道地上有一道一道撤下的時候,後廚的人突然來報到李鴻章說菜已經沒了。李鴻章一聽,再看看正在興頭上的客人,實在沒辦法現在就散席啊。李鴻章本來準備了不少菜,但是今天的人太多,在家上菜餚美味,所以都被吃得差不多了。如果此時掃了這些人的興,關係以後就無法修復和彌補了,而且這可不是私人關係,而是關係兩國的關係。
李鴻章雖然面不改色,依然談笑風生,但他心中卻比誰都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突然李鴻章靈光一現、計上心來,當場讓後廚將已經收回廚房的那些剩菜,全都倒在一起又熱了一下,湊成一個大盤給端上來。那些早就沉浸在中國美食中的美國人,對於這道 “壓軸菜”讚不絕口,瞬間就打消了李鴻章的顧慮。美國人一邊品嚐美味,一邊還紛紛問李鴻章:“中堂大人,這個菜叫什麼啊?”
亂燉
李鴻章其實根本不怎麼懂英語,所以也聽不懂美國人的問題,但是出於禮節,只得笑著回答:“好吃多吃,好吃多吃……。”結果這剛好和英語中“雜燴”的發音很像,於是這道菜就被命名為 “雜燴”,在中國也叫“亂燉”。時至今日, “李鴻章雜燴”還風靡美國,是很多中餐館的招牌菜,而在國內,“亂燉”也是一道深受大家喜愛的菜。